7月初,高雄市鳳山發生了一齣50歲男子,因為無力支付中風的母親與哥哥每月4萬元的照護費用,因此接回家住,卻活活將母兄給「餓死」的人倫悲劇。
儘管以上的案例,不過是歷來長照悲歌中的一幕,但唯一可以肯定與確定的是:它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案例。因為,新政府上台後大力推行的「長照十年計畫2.0」,非但無助於家中有失能或失智者的長照問題,更有可能將未來所有台灣人推向毀滅。為什麼話說的如此重?請容筆者細細解說。
讓老人在家長期居住 重要的是「人力」與「財力」
話說1991年12月16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聯合國老人綱領」曾明白揭示:老年人應儘可能長期在家居住,因此在地老化已成國際趨勢。但是,理想終歸是理想,要讓老人在家長期居住,最重要的是「人力」與「財力」。
目前,包括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國,都面臨少子化危機,再加上各項優厚的社會福利政策,早就已經讓國家財政「難以無繼」,請問在缺人及缺錢之下,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失能及失智長者的「100%在家受照顧」?!
根據公共政策研究員王兆慶的說法,在「長照十年計畫2.0」中,衛生福利部計畫按區域的老年人口需求高低,創建ABC三級大小規模不同的長照服務據點。
ABC的最終目標,是希望老人家可以不用長途跋涉,在自家附近的C級據點,就可以滿足簡單的需求,例如臨托、運動、餐飲等。高階一點的服務如居家服務、護理、復健,才需要找主責該地區的B級,甚至是A級據點。如此一來,無論住在社區的哪一個角落,理論上老人家都可以得到各種必須照顧服務,不再只是累垮家人、依賴外勞或送入機構。
但是,撇開僅僅只有「10年5000億元預算」,卻要居家、社區及機構式長照資源同步發展,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外,越是在資源稀少之下,從事居家式的長照服務,就只是「把錢丟在水裡」而,卻一點都看不到效果,且完全解決不了家有長照者的需求(相關長照服務內容請見下表)。
居家照護為例,每月只有90小時可以申請
上表的內容,顯示了長照計畫所提供的居家、社區及機構式服務。先撇開「有沒有政府全額或半額補助」的不談,以居家照護為例,每月只有90小時可以申請(換算下來等於每天只有3小時),剩下來的時間,就算民眾想自行花錢,但馬上會遇到兩大問題:一是「有多少居服員可以找得到」?以及「每小時200元的價格,有多少需要更長時間的家庭,能夠負擔得起」?!
再以及社區式服務為例,也都得「有人」協助需要長照的家人,移動到長照2.0的A、B、C級據點,請問在少子化、主要外籍看護工輸出國將縮簡人數之下,未來這些需要長照者,還能繼續使用「居家」及「社區」式服務嗎?
據了解,規畫長照2.0政策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之前還沾沾自喜地對媒體表示「擋了10年不讓機構擴張,不能在此時放棄」,但他這種「推動居家照護、到宅醫療」,根本就是徹頭徹尾搞不清楚台灣目前各種長照資源(主要是錢與人)的匱乏,以及刻意忽視台灣少子化事實的徹底錯誤!
長照「資源異常稀少」
筆者認為,具有「資源異常稀少」特性的長照制度,再加上台灣在世界上有名的「少子化」趨勢,只能發展「在地(社區)非在宅」的「機構式服務」才行。筆者對於具體的理由及做法…等的看法如下:
一、少子化之下,如果再把下一代,綁死在照顧上,等於是讓台灣經濟走向毀滅。
這話絕對不是筆者危言聳聽,因為以全世界老化最嚴重的日本為例,由於少子化的影響,非旦已經嚴重影響日本人的「滅亡」,更是因為工作人口過少,影響整體的經濟成長。
此外,星展經濟學家馬鐵英就曾指出,「勞動年齡人口成長趨緩,代表GDP成長也將趨緩」,馬鐵英分析,台灣過去5年的實質GDP成長率平均為2.5%,相較2000年代的4.2%,有明顯差距,重點在於兩項關鍵要素:「勞動力」與「生產力」都在下降。
他表示,若台灣能在2020年,將勞動參與率從目前58.7%提升至60.5%,將能有效減緩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帶來的衝擊;假設無法改善,未來5年內,潛在GDP成長率將可能會跌至1%,遠低於預期的2%-3%的水準。
而根據《今周刊》第1058期的推估,台灣隱形照顧人口有357萬人,更有13萬人「因照顧」而離職。但不要忘了,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調查發現,今年1到5月出生的人數超低,平均每月只有約1萬5000多人。過去每年出生人口都超過20萬,今年可能連20萬都不到。假設台灣的長照制度還持續停留在「以在宅照顧」為主,難不成讓這不到20萬的年輕人,全都不要工作,回家照顧失能或失智的父母嗎?
一旦持續把年輕人綁死在「在宅長照」這個問題上,台灣也將會步上日本「種族滅亡」的後塵。這絕對不是誇張,也絕對不是像林萬億這般,輕鬆說句「我擋了長照機構10年」這樣不負責任話的人,可以對台灣人「交待」的。
因為根據國發會的推估,2061年,也就是44年之後,將是1.3位青壯人口,養一位老人。請問,只有1.3位青壯人口,老人如何能在宅照顧?都去請外勞嗎?就算如此,意思是青壯人口所賺的錢,通通繳給外勞輸出國去請外籍看護工?那麼,台灣的經濟還要不要顧了?
記得之前採訪過一位壽險公司主管,他說他多年前到日本考察,在搭車途中,他想起身讓位給一位銀髮老太太,卻發現老先生、老太太已經多到「不知道該先讓位給哪一個」了。
這樣的困境,其實也正突顯台灣長照方向的錯誤。因為當少子化之後,高齡老人越來越多之際,如何能有充足的人力,可以進行一對一、居家式的照顧?又如何能讓已經稀少的子女,可以安心地在外打拼、賺錢,並撐起一整個家的經濟?
假設現在都還不開始努力發展長照機構、努力幫民眾做好長照機構的監督,讓他們維持高品質、讓民眾放心的照護服務,未來在大量需要長照機構時,高品質的長照機構有可能「變好、變多」,並且立刻提供給大量有需要者該有的服務嗎?
二、在家照顧一定是「一對一」,甚至是「多對一」的方式,這種是最沒有效率,且成本最高的模式。
但在機構照護方面,雖不樂見一對十幾、二十人的模式,但至少一對二、一對三的模式,才能「投入最少(也代表被照顧者家人所需要投入的成本就可降低)、效率最高」。
國內雖有近10萬人完成照顧服務員的培訓,但是,因為任職誘因不佳(薪資與福利不佳、缺乏升遷管道)、專業形象不高(民眾常把服務人員當家事或清潔人員使用)…等原因,造成留任人數只佔培訓人數約2成而已,使得人力未能充份投入。
更何況,這2萬多位照服員,連服務目前(2017年)失能加失智總人口50、60萬人恐怕都不夠,更何況是未來老人越來越多(代表失能與失智者越來越多),但年輕人越來越少的社會?
讀者可不要以為,只要請一位外籍看護工在家,這位看護工就是24小時地照顧當事人。這部分不用我說,讀者應該都看過,每天都有一堆外籍看護工,把被照顧者推到公園,然後就自顧自地聊天,也根本不管被照顧者被「晾」在一旁,無力反擊。
三、外籍看護工將越來越少。
假設每一個家庭都要請一位外籍看護工,那也是很困難的,因為,東南亞各國經濟已經改善,都紛紛開始緊縮外勞輸出的政策;再加上更有錢的日本及中國大陸,也加入「搶外籍看護工」的行列。未來,想要用「家裡請個外籍看護工」的方式,來解決長照問題,恐怕會是「不可能的任務」!要不然,就是「只有有錢人才請得起」。
四、政府資源有限。
政府的預算就那麼一點,與其花大錢,最後卻無法讓每一個有需要的人,都獲得應有的居家服務,那還不如將資源重新配置在「照顧最有效率」的機構照顧上。而政府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不斷訓練專業的長照人才,以及定期、不定期地評估與稽核長照機構,以維持一定的照顧品質,如此而已。
五、照顧是一門專業,不是單靠蠻力或孝順的心,就可以把照護父母的工作做到完美。
事實上,之前採訪過不少長照專家,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表示:如果不懂得正確的照顧技巧,不管是被照顧者或照顧者,都很容易受傷。
而在看過許多相關案例之後,筆者唯一想說的是:現在已經不是談什麼愛心或孝心的問題,而是很現實的照顧問題。子女或配偶、家人徒有滿滿的愛心,卻不見得是對當事人最好的事。
許多人認為將失能與失智長輩,放在最熟悉的家裡,然後請外籍看護工來照顧,可以讓長者放心。只不過,撇開許多專業醫師及照顧專家所說:沒有經過多少專業訓練的外勞,根本無益於失能或失智者的復健,許多這樣做的子女,有多少是真心在家陪伴長者,並且與他們說話?
六、透過專業機構的吸納,才能讓過去受訓的專業居服人員留在此行。
歷年政府花大錢,訓練了非常多的居家照護人員,但很多都沒有留下來。因為,這些居服員認為工作沒有成就感?為何沒有成就感?因為申請的民眾常不把他們當專業照護人員看待,卻常要他們做一些非專業的事情(講白了,就是讓他們做打雜的傭人,而不是專業的照顧工作)。如果讓他們待在專業機構,且避免掉他們被申請者「使喚」去做一些非專業的事情,至少,他們留在此行的機會會比較多。
記得之前雲林縣老人福利保護協會執行長林金立,就曾不諱言地說,政府與民間業者,投注的人力、福利、待遇、培訓等,都投資太低、太少,衍生照顧服務工作者薪資偏低的普遍現象。
且薪資低不只人才留不住,甚至連想要進入這個行業的人都會怯步。依照林金立的說法,照顧服務員薪資比其他產業平均薪資少1/4,大約是每月新台幣2.6萬元到3萬元之間,加上工作負擔相當重,這樣的工作內容與薪資,很難吸引年輕族群投入。
之前看到不少政府及民間在提長照想法的新聞,個人心中有滿滿的感觸。因為政府官員從上到下,都無法認清一個事實:台灣缺的是「平價的長照服務」,並不是那種提供給有錢人,服務內容花花俏俏的高檔長照服務。
因為,大多數人根本支付不起,自己照顧不是沒時間(因為要上班),就是身心壓力大到要抓狂。而這些人心裡的需求,這些政策制定者或規劃者,到底有沒有聽到耳裡、放進心裡?!
就以年金改革委員會的資料顯示:台灣大多數平均的勞工只有領1萬6,假設他是工作40年、月投保薪2萬6400元的勞工,就算再加上勞退新制提撥了40年,加總起來的退休金也才不過2萬2000元初頭。
這筆錢,一旦全用去聘請外籍看護工(平均每個月至少2萬2000元),除非之前還有累積一點財產,不然,恐怕連吃飯都會成問題。記得之前有媒體報導,說有位現年40歲的阿偉,辭職「照顧重病老父9年」。期間,除了照顧完全沒有意識老父的辛酸外,朋友笑他沒出息、女友也跟人跑…。最後他發現:「孝子只是笑話」!
以上阿偉的心酸,並不是個案,而是你我周遭越來越多的生活縮影。但,請問這些坐在廟堂之上、吹著冷氣、領取高薪的專家們,憑什麼設計出一個「希望大家都在家照顧家人」的長照政策,而不是努力優化及降低機構式長照機構的費用,既能讓「老有所養」,又能讓每個子女都能安心工作、養育下一代、延續種族的生機?
最後總的來說,林萬億的歷史地位已經年改及長照2.0而確立,但從他在年改及長照計劃的方向嚴重錯誤來看,筆者應該可以非常確定的說,他的名聲,絕對不會是正面的,而是完全負面的。
其原因,不在於他砍年金趴數有多大,而在於他根本不懂各層年金該有的收支架構,以及廣大中底層民眾所面對的長照困境在哪裡,更不管他有沒有「主動放棄18%優存」。以上筆者的話,之所以說的這麼重,正是因為他不論是年金改革或長照政策,這兩件攸關台灣子孫後代的重大政策上,都犯下不可彌補的錯誤。
儘管林的歷史定位只是他個人的榮辱,但對於廣大想要安穩退休的民眾來說,最極需的,就是一個務實而實用的安穩退休良方。至於其中的內容,且容筆者賣個關子,請讀者自己參考書中的答案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