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國建署今發布新聞稿指出,根據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子宮體相關癌症發生率在我國婦女中居第5名;110年死亡率統計中,更是婦女死因第10名因素,子宮內膜癌更是其中最常見的癌症。專家表示,女性朋友在2個經期區間若有不正常的出血,千萬不可忽略,即使是微量出血都應該盡早就醫診斷。
國建署今表示,子宮體相關癌症在108年的癌症統計中,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17.0人,年齡中位數56歲,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5位;110年子宮體癌死亡人數為48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3人,為我國婦女癌症死因第10位。
一名年屆57歲的黃女士,已經停經3年多了,但3個月前開始出現陰道出血,因身體未有不適,讓她誤以為月經又來了,因此未多加留意;直到出血情形加劇,才前往醫院就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的子宮內膜厚度達1.2公分,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驗,結果為子宮內膜癌。
不過,黃女士進一步接受影像學檢查,初步診斷為早期子宮內膜癌。在醫師的建議之下,她接受手術治療,術後的病理報告確認為第1期子宮內膜癌;後續也定期回診追蹤,預後情形良好,並未出現其他後遺症。
國健署指出,子宮內膜癌為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的子宮體癌,超過9成以上都是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常見的異常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都有可能是子宮頸癌或子宮內膜癌的徵兆。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賴基銘表示,子宮內膜癌發生率確實有增加的趨勢,主要跟國人近年來飲食習慣愈來愈西化有關,喜食紅肉、高熱量的食物,加上運動習慣不足,讓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逐年增加。
目前國際科學實證子宮內膜癌並無有效之篩檢工具,賴基銘也說,政府雖然新推動了「五癌篩檢」,較去年新增了電腦斷層肺癌篩檢,但並未包括子宮內膜癌,若要及早發現就得靠全面篩檢,卻又所費不貲。
子宮內膜癌治療上,賴基銘表示,切除子宮體是目前的首選方式,但也有許多狀況是發現時,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腹膜、皮膚,就得要化療、切除雙管齊下。
因此,女性朋友若要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賴基銘提醒,一定要自我多加警覺,只要2個經期中間有異物、微量血液排出,就應該前往婦科就診,千萬不可輕忽;必要時透過陰道鏡觀察是否內膜增生,或刮除部分子宮內膜檢驗是否有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