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房子我根本買不起!」27歲的黃瑋隆難得沉下臉,指著他們公司樓下房屋仲介公司牆上所貼的物件,用力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除了驚訝,我其實能體會黃瑋隆的無奈與憤怒。
高瘦的黃瑋隆就像是一個常常會跑籃球場的陽光大男孩,從他臉上很難看到負面情緒,鎮日都是笑嘻嘻,彷彿都是他把陽光帶給別人,鮮少見到他消沉的一面。
黃瑋隆看來陽光,其實也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人,這點也充分體現在他的工作。大學畢業前,黃瑋隆在當地一家大型旅行社打工,第一次體驗職場震撼。他當時觀察到,雖然旅行社主攻中高價的行程,但許多員工不但沒有抽成,薪資也只有22K甚至只領取基本工資。
比方一個旅展下來也許旅遊行程賣出數百萬元,但員工不僅沒抽成,連假日加班也沒有加班費,一樣是月薪22K。「你會覺得很不平衡,覺得我們的企業是出了什麼問題,但他們是合法的。」
黃瑋隆很沮喪,面對職場剝削他卻不能做些什麼。
「就是對於勞動權益很『每送』(不爽),於是就想去考研究所,想要讀一些勞動權益相關的東西。」面對職場壓迫,黃瑋隆選擇從知識尋找解答,但他也很清楚,等到真正投入職場,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但勞動權益是一回事,真正讓他受到震撼的還是薪資。
畢業後黃瑋隆跟大多數的社會新鮮人一樣,先選擇在人力銀行尋找職缺,而且優先找北部的工作。他很快就發現,在薪資方面,南北部存在著一道鴻溝。
黃瑋隆畢業科系屬於較冷門的社會科學類,因此他尋找的工作大多是一般行政、業務之類的職缺。北部方面,有列出薪資的相關工作大多是28K,高雄本地的工作則大多是22K或23K,明顯有著數千元差距。
有些工作甚至沒有列出薪資,黃瑋隆還直接打電話去問,結果「就是23(K)喔!有些還不講有沒有勞健保喔!」黃瑋隆用他招牌的高八度聲調,還拉長尾音說。
「我發現那個狀況實在很誇張,台北跟高雄真的有一個gap在。然後你會覺得,嘿,真的是22K。」黃瑋隆很挫折。還在學校念書的時候,22K對他而言是同學之間聊天的素材,距離他們還很遙遠,黃瑋隆當時天真地以為即使是22K,但自己碩士畢業,「應該隨便找也有30K以上吧?」
畢業後黃瑋隆馬上被現實澆了一大盆冷水。他很快就發現,人力銀行上碩士學歷的相關職缺並不多,如果有,條件通常都「很奇怪」。
黃瑋隆用「奇怪」形容,其實是相對於他社會科學的背景。這些被他形容為奇怪的條件,大多需要擁有證照,但社會科學背景的畢業生很少有相關的證照。再來就是中南部的職缺大多是傳產或營造業,很少是黃瑋隆專長適合的職缺。
「你能做的以及你想做的落差太大,反而是你如果當初乖乖⋯⋯」黃瑋隆說出口之後似乎覺得不妥,「這樣講也不大好,就是如果當初乖乖去念什麼電子啊,機械啊或是技職體系出來,好好去培養你的技藝,去這種工作也許會好一點,幹嘛開那麼多大學?」黃瑋隆有些沮喪。
幾番考量,最後黃瑋隆決定待在高雄工作。因為台北的薪資雖然比較高,但如果薪水只有28K的水準,扣掉7、8000元的房租,其實就跟南部的22K差不多。在高雄至少還可以住家裡,省掉一筆開銷,同時也可以就近照顧家人。幸運地是,因為黃瑋隆在研究所時期接觸過許多NGO團體,畢業後來到地球公民基金會工作,月薪32K,在當地是不錯的薪水。
「父母親以前會希望你未來去考公務員,薪水至少有4、50K,現在在NGO是32K,但比起我身邊服務業的朋友已經好很多了。」
黃瑋隆相當珍惜現在的工作,且因為工作的緣故,需要南北兩地奔波,對於南北薪資差距了然於胸。既然提到身邊的朋友,他又用很誇張的聲調強調南部嚴酷的勞動環境,「(我的工作)很好吔!天啊他們只領26到23K,而且他們的假日不一定可以放。」
比如黃瑋隆的女友曾經在高雄某飯店工作,六日上班,沒有國定假日,平日才能休假而且不能連放。這樣的工作起薪是23K,如果請病、事假,或其他扣薪假,那麼當月的薪水就會低於22K。「在服務業的人,大概就是26K左右,那是好一點的。大多就是22或23K,有規模一點的就是26K到27K左右。」黃瑋隆說。
北部充滿工作機會 南部物價持續上漲
南北部薪資與物價的差距是現在許多上班族選擇工作地點的關鍵。
黃瑋隆觀察,南北薪資的確存在差距,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沒有人可以說得明白。因此,台北高昂的生活支出,漸漸讓一群異地的工作者開始回流原生地,或像黃瑋隆這樣畢業後直接在原生城市就業,即使南部物價也已經有慢慢追上北部的趨勢。
工作機會多在北部和六都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6年所發表的《105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台灣目前所有的企業共有141萬6,738家,其中中小企業約有138萬3,981家,占全體企業家數的97.69%。根據這份白皮書統計,中小企業的家數、就業人數及銷售額的區域分布,顯然集中於北部或六都。
從中小企業的數量來看就很清楚,2015年北部地區有共64.5萬家,占46.60%,而光是台北市、新北市和桃園市三都就占了39.47%,將近四成。
中部及南部地區則分別為33.5萬家(24.22%)及35萬家(25.29%)。同時,縣市排名前六名都是六都,合計約99.6萬家,占71.98%。人數方面,中小企業就業人數約四成六集中在北部地區,其中雙北中小企業就業人數是前兩名,總共占了三成一,大致朝南部遞減,但仍以六都最多,只有桃園市人數最少。
因此,不管在企業、受僱者以及所創造的產值,北部都占了將近一半,六都則是掌握將近八成的中小企業工作機會,就算200人以上,年營業額1億元以上的大企業也是一樣。統計數據很清楚地說明,都市因為工作機會較多,所以是工作與生活地點的首選。
「在南部開的薪水就是這樣,你國立大學去有一點規模的公司會比較不一樣,其他的大概就是23K到26K左右。」黃瑋隆下結論。
物價持續上漲 餐飲類尤其明顯
由於工作關係,黃瑋隆時常四處出差,工作好幾年下來,對於北中南的物價與薪資差距更是點滴在心頭。但他也觀察到,高雄的薪資雖然沒有什麼成長,但物價卻已經慢慢追了上來。比方黃瑋隆常吃的一家燒肉飯,高中時定價60元,十年間已經漲到75元,另一家則是從60元漲到95元,大部分店家則維持在7、80元左右,同樣的燒肉飯台北大概要再多個10元。
因此,停滯的薪資實質上可以說是倒退。雖然大部分的政府數據都告訴你,台灣的物價是「溫和上漲」,但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在物價指數的統計當中,食物類的上漲趨勢往往最高,而這也是受薪階級最敏感的部分。
富人和一般人的食量不會差太多,但食物價格一旦上漲,一般人的薪水往往無法有額外預算填補上漲的食物價格,就只能被迫削減食物數量,但富人卻可以有多餘的預算對抗食物價格上漲,這是消費者物價指數所無法呈現的一面。
「薪水的確在倒退,最明顯的就是小時候我媽領的薪水。我媽說她一個月領3萬,一天領1000塊,她還只是高職畢業而已。我爸就會笑說,你碩士畢業領的薪水跟你媽一樣,但是物價完全不一樣。」
黃瑋隆哈哈大笑地說。台灣自1996年以來的薪資停滯現象,黃瑋隆的這番話恰好做了最佳證明。
買房是不敢想的夢想
「(南部)薪資比較低,而且我覺得物價快要跟台北一樣了,特別是房子。我完全不敢,根本不敢想。卡住了,卡在薪水上面。」伙食等生活的支出還可以靠著撙節調整,但房價就不是如此。黃瑋隆認為,房價是年輕人最有感的部分,同時也是他的痛苦來源。
「房子真的很誇張,我們家那時候買公寓總價是300萬,20年漲一漲變成1000萬。20年的房子變成1000萬!」黃瑋隆瞪大了眼睛,把「1000萬」這三個字的音拉個老長,伸展兩隻手企圖表達這1000萬的荒謬。
「最扯的是,我們現在隨便去看房子,捷運沿線不用看了,捷運至少1500萬到2000萬,像我們公司樓下就是房仲,價格都貼在上面,動不動都是2500萬,一坪大概是30萬左右,台北大概就是45萬以上吧?但總價還是很驚人,根本買不起。」黃瑋隆說,只有鄉間或是汙染嚴重的地方房價會比較便宜,但也不見得財務負擔會比較輕。
因此,當黃瑋隆經過公司樓下的房仲店面,在我和夥伴面前脫稿演出一股腦兒地高聲批判房價,我一點也不意外。
如果說不買房就是對天文數字房價最好的抵抗,其實也沒有錯。但如果買房的壓力是來自第三方,那就又另當別論,而黃瑋隆面臨的正是這樣的壓力,「買房」這件事就像是被颱風吹倒橫亙在人生道路前的巨木,讓他只能選擇繞路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