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將至,為避免掃墓遭毒蛇、恙蟲咬傷
衛福部疾管署提醒民眾,掃墓穿著長袖衣褲、塗抹防蚊蟲藥劑等。若不小心遭毒蛇咬傷,卻無法區辨是否無毒蛇,提醒一律當成毒蛇咬傷處理,移除首飾後包紮傷口、送醫,切勿冰敷或將傷口割破吸出毒液,建議進入草叢前先以棍棒「打草驚蛇」。
疾管署防疫醫師蘇家彬表示
民眾不慎遭毒蛇咬傷,至今仍有錯誤觀念,例如:遭毒蛇咬傷後避免毒液擴散全身,必須盡快割開傷口吸出毒液、或盡快冰敷減緩紅腫等。但實際上,因毒液擴散全身速度快,如切開傷口或以嘴吸取反而有造成感染的風險。
疾管署統計,國內每年遭毒蛇咬傷人數約1000人
供應抗毒蛇血清用量,自每年3月開始增加,7、8月為高峰。每年供應的毒蛇血清以抗龜殼花及赤尾青竹絲最多約3000瓶、抗雨傘節及飯匙倩蛇毒血清約1100瓶、抗百步蛇毒血清約240瓶、抗鎖鏈蛇毒血清約40瓶。
此外,同樣經常出現於野外草叢,不慎遭恙蟲叮咬感染恙蟲病的民眾,也自每年4、5月起病例增加、6至7月為高峰期。根據歷年資料顯示,全台各縣市雖皆有恙蟲病病例,但又以澎湖縣、台東縣、花蓮縣、金門縣較多。
蘇家彬提醒,民眾遭毒蛇咬傷後若無法區辨是否為毒蛇,一律以毒蛇咬傷方式處置,移除患部首飾避免局部血液循環不順暢,恐引發局部組織壞死,之後再包紮傷口盡快就醫。
下周適逢清明掃墓,蘇家彬提醒民眾,掃墓盡量穿著長袖衣褲、塗抹防蚊蟲藥劑等,返家後盡快脫去衣物、沐浴,如出現發燒、頭痛等症狀,可能是遭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蟲叮咬而引發恙蟲病,其潛伏期約9至12天,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發燒1周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叮咬處會出現焦痂,應盡快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