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 首頁 > 新聞觀點 > 時事 > 熱門話題
2019/05/24

儲蓄型保單將掀搶購效應? 保戶不需緊張

記者戴瑞瑤
瀏覽數:6536

儲蓄保單引起搶購效應? 李正偉:保戶不需過度驚慌

保險局宣布將研議建立傳統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民眾未來買到的儲蓄險或利變型壽險等,死亡保障將拉高,但生存金將減少,未來高儲蓄成分的保單將消失。消息一出,不少保戶在問:「是不是要趕快買了?」但公勝保經戰略長李正偉建議民眾不需過度驚慌,儲蓄險不會完全消失,而是在商品設計上將變得更為平衡。

公勝保經戰略長李正偉表示,現在市場上俗稱的「儲蓄險」,其實全名叫做壽險、終身壽險、定期壽險或養老險,但後來因為有些壽險保單成分設計是以儲蓄為重,才會有市場上大家俗稱的儲蓄險。

李正偉解釋,過去保險局針對投資型商品設有保障比例的要求,但終身壽險卻沒有這樣的規範,因此有些保險公司在設計終身壽險時,身故保障可以拉到非常低,保戶生存時可退還保費或領利息,但當保戶身故時,卻沒有任何保險利益。身故時拿的是保險利益,活的時候拿的是儲蓄利益,但現在有一些保單設計太偏或太強調生存的利益,身故時保戶可以得到的保險利益非常少,可是民眾購買保單時,往往只會注意儲蓄利益,而不管死的時候會有什麼保險利益。

李正偉認為,保險局這次的政策,將讓壽險商品設計時在儲蓄利益跟身故利益上「取得平衡」,主管機關希望保險公司在設計商品時可以兼顧身故風險,但不代表生存時的儲蓄利益會消失,應該是說兩者會比較平衡,兼顧身存與死亡。而且,「終身壽險」在學術上的定義本身就叫「生死合險」,也就是生有好處、死有好處,過去某些保單可能太偏重儲蓄,未來這些保單在銷售跟幫客戶規劃上,都會需要做一些調整。

市場上已經開始有搶購儲蓄險的風潮。李正偉則認為:「民眾應該要回歸到個人需求,買這張保單目的是什麼?不需要太過驚慌!」壽險有兩個成分:保額跟保單價值準備金,一個是身故、一個是生存,建議民眾在挑選儲蓄險時,要回歸個人需求,看保單規劃的年期,且衡量保額跟保價是否符合需求,以免跟風搶購最終卻不符合自身需求。

《延伸閱讀:高儲蓄型壽險明年將絕跡 保險理財恐難》

《延伸閱讀:高儲蓄險將絕跡 台壽類定存商品逐年下架》

請為本篇文章評個分吧! (由左至右,滿分為五顆星)
平均分數 5.00
開刀切除子宮才發現!健保真的不夠了! 利變型保險是甚麼?一文掌握投保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