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險終結後,保險業務該如何因應市場變化?
台灣的癌症發生率位居全球45個國家中的第10名,而且癌症連續36年都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平均每1千人當中就有7個人罹患癌症(根據107年衛服部統計),台灣人幾乎每天都會接收到藝人、名人或親友罹癌的消息。因此台灣民眾對於健康風險與癌症的知識其實並不陌生。
既然國人對於癌症的風險如此熟悉,為什麼還要買儲蓄險呢?從統計數(保單滲透度與國民所得的試算)及保戶的實際投保狀況的顯示,大部分的民眾的年所得長期處於停滯狀態,加上台灣具備全球唯一的全民健保的制度,於是對於健康風險還是存著僥倖心態,變相把保險當作儲蓄理財工具,深怕所繳的保費會因爲自身平安而血本無歸,以至於民眾在購買保單時多半還是會選擇儲蓄性質重、保障不高的保單(求心安)。而保險公司也在這種市場氛圍下,被迫發展出各種具備儲蓄功能的商品,而這種重儲蓄功能的保單雖然無法完整彌補現代疾病所產生的財務缺口,更造成存不多、保不夠的囧境,不過卻是許多保戶心中的首選。
強勢的政策,將讓業務員的專業缺口浮上檯面
然而金管會主委在意識到儲蓄險的問題後,斷然決議要在2020年終結儲蓄險亂象,業務同仁將不能像過去一般迎合客戶儲蓄兼顧保障的需求,只能以健康風險來引導準客戶投保,這將讓全台所有的保險業務面臨一個全新的市場挑戰。
而且這些健康、醫療相關的知識,一直以來都是業務人員最缺乏的一環,畢竟過去業務員的訓練都著重在保險知識與專業法規的理解,而關於醫療、健康的專業知識就須靠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累積,所以過去很多業務同仁必須仰賴儲蓄險來弭補自己健康、醫療的專業缺口,所以當儲蓄險被終結後,保險業務的留存率將會是這個強勢政策帶來的第一波衝擊。
健康、醫療專業提升,不一定要靠經驗慢慢累積
好險網 在觀察到這個政策將會帶來衝擊,特別商請專業醫療團隊(愛他命醫療團隊)設計了一套專屬業務開發的健康、醫療實務課程,這個課程整合了疾病特徵的辨識、開發及溝通話術解說、檢測技巧實作、個案講解與醫療費用案例五大面向,讓業務夥伴能在最短時間內學會辨識準客戶的健康狀態,並藉此完成最佳的保障規劃,是想要精進的保險業務夥伴必修的一堂專業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