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ew 觀點:
喝酒不管喝多喝少,竟然罹患頭頸癌風險都是不飲酒者的1.6倍!而且罹患下咽癌機率是不喝酒的19倍!
這項驚人的研究是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結果,更在今年2月刊載在國際權威期刊上,因此從以下新聞可以得知,酒類飲品與頭頸癌有很大的關係。
然而,頭頸癌包括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與喉癌。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台灣口腔癌的發生率為所有惡性腫瘤的第六位, 2016年口腔癌(口腔、口咽及下咽)發生率(不含原位癌)7805人,死亡人數為2936人,死亡率佔全部癌症死亡率的6.1%,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 4 位。
在治療上,是以多科整合式治療,不論是外科開刀切除腫瘤、放射線療法,還是全身性化學治療,都會對身體造成極大負擔。
手術開刀會使患者喪失部分口腔的咀嚼功能,顏面會改變,食慾也會下降,導致進食量減少,而放射性治療也會影響到食慾,必須適時補充營養針;化療的副作用也會引起病人噁心、嘔吐等,進而影響到食慾。
然而,以傳統咽喉腫瘤切除手術來說,為什麼術後會吞嚥困難,顏面會缺損呢?因為,醫師需要鋸開下頷骨和切開周圍組織,深入咽喉部摘除腫瘤,其傷口,出血、感染等風險相對來的大,甚至可能還需要暫時氣切保護呼吸道。
用顯微鏡或內視鏡咽喉腫瘤雷射切除手術,也會有手術視野的缺陷,不是每個腫瘤都能切除,要看腫瘤生長的部位來決定。
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罹患口腔癌,到最後不敢做手術切除的原因。
如今這種缺陷,若以達文西經口咽喉腫瘤手術,就能得到改善,其止血功能佳,免除鋸開下頷骨便是它的優勢,不但能術後縮小傷口、減輕疼痛,降低感染及併發症之外,還能保有咽喉功能,讓患者擁有好的生活品質,但患者在國內治療至少需要自費10~20萬之間。
所以,開刀費用昂貴,也是患者難以選擇手術切除的較大主因。
(責任編輯 / Ian)
國衛院研究:常飲酒者罹頭頸癌風險增 罹下咽癌機率為19倍
愛喝酒者注意,罹患頭頸癌的風險會增加。國家衛生研究院今發布研究成果,發現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越高者,將增加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促進頭頸癌的生長及轉移。以每周習慣飲酒一次頻率來說,罹患下咽癌的機率,是未飲酒者的19倍。
該相關研究成果,已於今年今年2月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國衛院並呼籲民眾,應避免補酒等含酒精飲品,若真需接觸酒類則應適量、不牛飲。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書銘表示,此研究由所上口腔癌研究團隊與成大附醫共同合作,針對飲酒行為對於頭頸癌風險及預後影響進行研究,收案頭頸癌個案、對照組各700人,以問卷調查方式持續追蹤逾四年。
研究發現,每周至少喝一次酒、不論飲酒量多少,罹患頭頸癌風險都是不飲酒者的1.6倍。進一步分析發現,飲酒者好發頭頸癌類型中,以下咽癌最多,為19倍;其次是口咽癌3.8倍、喉癌1.5倍、口腔癌1.15倍。此外,若僅有乙醛去氫酶(ALDH2)出現變異,罹患頭頸癌風險為3倍,但若乙醇去氫酶、乙醛去氫酶(ADH)基因同時出現變異,代表此人酒精代謝較慢,罹患頭頸癌風險恐為四倍。
張書銘說,頭頸癌包括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與喉癌,是我國男性常見癌症第三名,每年約有7900名新個案、2900人死亡。會發生頭頸癌,菸、酒、檳榔是主要危險因子。
張書銘說,台灣自1997年實行菸害防制法後,男性吸菸盛行率從1996年的55.1%降至2017年的26.4%;男性嚼檳榔盛行率,也從2007年17.2%降至2017年6.1%。反觀飲酒量逐年攀升,國健署數據統計,台灣男女喝酒盛行率,分別從2002年的53.3%、22.4%上升至2013年的71.5%、45.7%,可見國人酒精消耗量日增,因而以此作為研究。
酒精之所以會增加罹癌風險,關鍵在於「乙醛」,是國際癌症研究署所認定的一級致癌物。張書銘說,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代謝成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代謝成醋酸後排出體外。但若乙醛去氫酶基因產生變異或缺損,會讓人在酒後出現臉紅、心悸等症狀外,乙醛也會累積在體內,破壞人體的DNA,進而增加罹癌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ALDH2基因變異在日本、中國等東亞地區相當常見,台灣基因變異率更高居全球之冠,平均每二人就有一人有此變異。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劉柯俊表示,飲酒增加的癌症風險以下咽癌最多,可能和台灣人飲酒時愛乾杯、牛飲習慣有關。他說飲酒乾杯習慣,會使酒精在口腔暴露時間短,卻拉長在下咽部的暴露時間,恐增加病變機會。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頭頸部癌進展快 摸到硬塊3個月已是第3期》
《延伸閱讀:尾牙季少喝酒為妙 國內每天11人死於不當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