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在全球造成前所未有的嚴重疫情,截至目前為止目前國人已有251萬人確診,由於大部分的民眾都有施打疫苗,因此目前有99.68%的輕症,0,32%的中重症,大部分的民眾都會在一週或更長時間後會逐漸好轉。不過,部分病人在康復後可能會因新冠病毒而產生免疫系統失調、發炎性損傷...等後遺症,根據防疫中心日前所發布的新冠肺炎(COVID-19)染疫康復者指引,目前染疫後遺症有8種症狀,民眾可針對自己的狀況參考預防,避免錯失治療契機。
(一) 呼吸困難
呼吸困難是 SARS-CoV-2 急性感染後最常持續的症狀,國外研究結果顯示,在 COVID-19 重症的病人發生長期肺部併發症的風險較高,而且部分病患的肺血管出現微血栓和大血栓,因此患者若有經常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應盡早尋求醫療院所協助。
(二) 靜脈血栓(下肢腫脹、痛感、水腫、腿圍變大、小腿腹壓疼痛及發熱等症狀)
目前的國外研究結果顯示,只有不到 5 %病人有靜脈血栓的併發症。SARS-CoV-2 (冠狀病毒 2)。急性感染期間造成的血管病變通常是和高度發炎與高度凝血狀態有關,致病機轉包括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補體活化、血小板活化、細胞激素釋放等,而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發生血栓併發症的風險,則可能和高度發炎狀態的時間長短及其嚴重度相關。
(三) 心血管系統疾病(如:心肌炎)
國外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壓力性心肌病變的人數較疫情前明顯增加;而透過心臟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可能有高達 60 %的 COVID-19 病人在確診 2 個月以後,仍持續有心肌發炎的情形,常見的症狀為心悸及胸痛 。 部分報告指出在追蹤 COVID-19 病人 60 天後,仍有約 20 % 的人有胸痛症狀,中國的調查報告則是在追蹤 6 個月後,分別有 9 %和 5 %的人有心悸和胸痛的症狀。造成 COVID-19 急性感染 後徵候群心血管系統症狀的機轉可能包括病毒的直接侵害、細胞 表面 ACE2 的減少、發炎和免疫反應影響心肌、心包膜和傳導系 統的結構完整性等。
(四) 神經精神系統(如:焦慮、憂鬱、睡眠障礙..等症狀)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中,女性及嚴重新冠肺炎病人有較高比例產生精神症狀,所有病人中,約有 30~40 %病人有焦慮、憂鬱、睡眠障礙、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神經精神系統相關症狀,與流感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相比,COVID-19 染疫康復者較容易產生新的或是復發的精神疾病(psychosis)、情緒障礙(mood disorder)以及焦慮 ;其他還包括疲勞、肌肉痠痛、頭痛、自律 神經失調、難以思考或集中注意力、感覺異常(針刺感),以及 認知功能障礙等。
(五) 腎臟系統 (頻尿或乏尿腰、背部痠痛..等症狀)
依據國外的分析結果發現,COVID-19 病人有 17 %會產生急性腎損傷,而在病患當中,急性腎損傷的患者有77 % 的病情會發展為重症,有 52 %會死亡,顯示急性腎損傷與 COVID-19 病人死亡風險增加。 大部分 COVID-19 染疫康復者在急性感染期間發生的 急性腎損傷都會逐漸恢復,即使暫時需要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在染疫 2 個月 後也有一半的病人腎功能會恢復;但有少部分患者,在染疫 6 個 月後追蹤仍有腎絲球過濾率下降情形。若出院前有腎功能異常情形,建議儘早轉介腎臟科專科 醫師診治,且安排追蹤。
(六) 皮膚系統 (掉髮、紅疹、潰瘍等症狀)
患者中,約有 20 %的人出現掉 髮情形,可能是病毒感染,或因感染 COVID-19 產生的壓力反應 而引起壓力性掉髮,目前仍在持續了解疾病的潛在免疫或炎症機 制。
(七) 內分泌系統
包括新產生或惡化的糖尿病、亞急性甲狀腺炎、骨質代謝異常、情緒變化、月經週期改變等,相關患者建議轉介專科醫師追蹤 。
(八) 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
儘管並不常見,但部分 COVID-19 病人可能在 COVID-19 感 染期間或急性期後發生 12,可能由被動的免疫反應引起,通常發 生在大於 7 歲、小於 21 歲的 SARS-CoV-2 感染者,具有發燒、 體內炎症標記物升高、多器官功能障礙等症狀,且無法歸因於其他診斷。可能出現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的併發症,例如:冠狀動脈瘤、頭痛、腦病、中風和癲癇等。
對 COVID-19 解隔離後的民眾,建議積極瞭解自己的狀況,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觀察症狀變化,可尋求門診協助,若症狀轉趨嚴重,或在康復後有新發生之症狀,仍應盡 早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資料來源:新冠肺炎(COVID-19)染疫康復者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