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拖延就醫…新型失智症 並未推翻舊療法
國際研究團隊日前發表一種造成失智症新型疾病「LATE」,症狀與阿茲海默症相似,但兩者堆積於大腦的蛋白完全不同。不過,此研究發現引起民眾對失智症誤診的隱憂。國內醫師提醒,新疾病發現有助找出新治療方法,但不等同推翻舊治療方式,千萬別因此延誤治療而失去更多。
失智症的發生原因可能有一百多種,但最常見的原因是阿茲海默症,占老年型失智症的六成、年輕型失智症的四成。其次才是血管型失智症,以及退化型的路易體失智症和額顳葉型失智症。
症狀類似阿茲海默症
不過,國際期刊「大腦(Brain)」刊出一篇新研究,研究團隊發現新型失智症LATE,全名為「邊緣系統為主年齡相關TDP-43腦病變」,過去學者可能將之與阿茲海默症搞混。LATE症狀與阿茲海默症類似,但前者和大腦TDP-43蛋白堆積有關,後者則是類澱粉與濤蛋白(Tau)沉積。不過兩種失智症可能同時存在。
LATE的發現引起關注,國際專家認為是近年最重大的研究成果,有助診斷更精確並進一步找出新治療方法。
誤診疑慮恐動搖病患
然而,有國內外媒體以「誤診」為題,指出LATE的發現意味著有三分之一患者被誤診阿茲海默症。報導標題恐動搖病人對治療的配合度,醫師也跳腳。
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說,目前臨床對阿茲海默症的診斷方式為排除法,也就是當患者記憶力不好,但排除腦瘤、腦出血、抽血檢查等問題後,仍找不到其他原因,就會被歸類為「疑似阿茲海默症」。這個診斷標準的正確率約八成,另有二成難診斷且病因未知。
徐文俊解釋,臨床的確定診斷需經過病理切片或死亡解剖等,另外就是以生物標記,例如類澱粉正子攝影或血漿測試等方法,確認病人是否為阿茲海默症。但無論何種方法,目前在台灣都未正式用於臨床。
徐文俊說,這二成難以診斷的失智症多是80歲以上的老人,而LATE的發現很可能就在這無法正確診斷的二成內。換句話說,年紀愈大且難以診斷的失智症病患,愈有可能是TDP-43沉積所致的LATE。
有助找出新治療方法
徐文俊表示,在LATE未被發現前,學者將之視為阿茲海默症,卻也可能因此使得藥物臨床試驗屢屢失敗,而LATE的發現有助試驗更精確。
尚未改變臨床診斷標準
徐文俊強調,當學者確定病名及治療範疇,才會整理出新的診斷標準供醫師遵循,所以LATE的發現尚未改變國際臨床診斷標準。而目前廣泛用於阿茲海默症的藥物乙醯膽鹼酶抑制劑,藥理作用是提升腦部神經元突觸間的乙醯膽鹼活性,對LATE可能有效,仍在服用該藥的病人不必擔憂、也不需要換藥。
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也說,LATE的發現是一項研究結果,距離臨床仍有一點距離。而現在失智症治療的困境是,學者有很多研究成果,也逐步發展出檢驗試劑,但仍未有治療新藥能成功上市。
而在新藥成功前,舊療法並未被推翻。蔡佳芬呼籲,失智症患者還是要按醫囑治療,「別因延誤治療而失去更多。」但她也認為,分子醫學不斷往前突破,失智症成因愈來愈清晰,診斷系統及治療方法很可能因此改寫,只是需要更多時間。
失智症有哪些?
一、退化型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最常見。早期病徵為記憶力衰退、對人事物辨識度下降等。
●額顳葉型失智症:早期病徵為出現人格變化、語言障礙、行為控制力喪失等。
●路易體失智症:早期病徵為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等,另有幻覺或妄想等精神症狀。
二、血管性失智症
中風後病人約5%有失智症狀,常見臨床特徵為動作緩慢、步態不穩、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情緒憂鬱起伏大等,病情呈階梯狀退化。
三、其他因素所致之失智症
特定原因造成,經治療後有機會恢復。例:缺乏維他命B12、缺乏葉酸、腦部腫瘤、腦部創傷、常壓性水腦症、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或中毒等。
《延伸閱讀:長照概念保單差別何在? 不是「失智」都賠》
《延伸閱讀:失智症不只阿茲海默 4階段要及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