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曉曦
金融市場表現強勢,帶動投資型保單買氣夯。但有一名網友入手「買基金送保險的保單」後,才發現原來要扣保單成本等費用,與當初理財的目的不符,苦惱到底要認賠還是繼續繳下去,引起過來人分享去年2月買投資型保單的經驗,「每個月配快30K」,直呼有賺有賠的關鍵在於進場時機、標的這兩點。
原PO在臉書社團「存錢人生」發文表示,當初入手一張「買基金送保險的保單」,每月繳6,000元,業務員向她表示要預繳2個月,便詢問保單價值是否為1.2萬元,當時業務員回答「是」,但後來實際看到保單價值僅4千多元。
原PO追問之下才發現「部分錢要拿去扣保單成本」,與她當初想運用這筆錢理財的本意不同,決定上網求解,「大家會選擇認賠7千多毀約,還是繼續月繳6千讓它扣保險呢?」
其他網友看到紛紛回應,「投資跟保險最好還是分開」、「投資歸投資,保險歸保險」、「認賠!繳下去賠更多!」,也有人認為,「選錯商品,跟投資型保單無關,前置費用扣太多」、「前置費用的確會影響報酬率,所以篩選商品還是必須」。
一名內行中肯分析,投資型保單的險種名稱為變額萬能壽險,顧名思義就是作為保障用,也就是「投資只是配菜,主要還是保障」,特性在於透過少少的錢買到幾百萬元壽險,但自己所投入的保費會先扣除3筆費用,分別為契約附加費用(只收5年)、保險成本、保單管理費用,其餘的錢才會存放在保單帳戶價值裡,因此前3年扣的%數較多,帳戶價值少是正常的,過了後錢就會變多,「萬一身故,存在裡面的錢會連同壽險一起還給你」。
一名過來人分享親身經驗,去年2月在疫情嚴峻之際,入手一張投資型保單且是單筆投入,「淨值漲了一台kuga,每個月配快30k,從去年配到現在淨值沒跌過」,因此他認為進場時機、選擇標的是最大關鍵,「常常看到有人投資型保單賠錢怪保單,確沒看過有人股票賠錢怪股票」。
事實上,投資型保單與儲蓄險最大差異在於盈虧自負、專設帳簿,保戶所繳的保費,一部分用來支出保險保障,另一部分則會按照事先約定的投資方式、比重進行配置,因此慎選投資標的就很重要。
市面上又以月配息的類全委保單最受青睞,保戶將資金交由保險公司後,再由保險公司委託投信代為操盤,除了資金門檻低,普遍還有「資產撥回」機制,也就是俗稱的配息,適合沒時間研究理財、兼顧保障與投資的人入手,但投資有賺有賠,建議投保前應視自身需求、風險承受能力等方面來考量更安心。
即時新聞資訊不漏接》》》快來追蹤好險網 Telegram 頻道
《延伸閱讀》
《氣炸!全家9人染疫僅2人領到保險金 保險公司拖延理賠從3方申訴討回》
《虧大了!勞工請疫苗接種假退休金秒差2萬元 勞動部用1招解套》
《住院一次太燒錢!單親媽為孩存10萬獨漏保險 過來人揭慘痛教訓勸補齊保障》
《注意!這類勞工遇上一情況勞保年金會少領 3筆退休金影響程度一次看》
《下半年保費更便宜!8大壽險全推同一張保單 利差、IRR都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