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國健署完成亞洲第一份「健康不平等」報告
發現收入、職業、社區居住品質、地理區域,甚至職業與父母教育程度,都造成健康不平等,單以職業來看,藍領勞工死亡率較白領高出百分之八十四。學者指出,改善藍領勞工困境,包括工時、工資、休假、福利等,都必須通盤檢討。
為瞭解我國健康不平等現況,國健署與英國學者、世界醫師會理事長麥可馬穆(Sir Michael Marmot)及其研究團隊合作,為時三年完成「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報告指出,台灣民眾平均餘命較長,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三高慢性疾病發生率低的族群,都是教育程度較高、經濟條件較好者。
調查發現,廿五歲至六十四歲男性死亡率,隨職業而有顯著差異
「基層技術工與勞力工」和「農林漁牧業生產人員」死亡率,比「專業人士」高出六倍;再將職業別區分為藍領與白領,全台藍領平均死亡率較白領高出百分之八十四。
「健康不平等其實反映了社會階級不平等」
台大公衛所教授江東亮表示,健康不平等與工作性質相關,英國曾有研究顯示,政府工作者中,高層官員死亡率是基層員工的四分之一。藍領工作風險高,對工作及生活的掌控度又比較低,為維持基本生活長時間工作,拿生命與健康去換得溫飽。
江東亮指出,這份報告顯示,勞動結構必須要改革,包括工時、工資、休假、福利等,都必須通盤檢討與考量。麥可馬穆於二○一六年十月來台主持世界醫師大會時也公開指出,台灣雖有健保制度,但社會仍存有健康不平等,此議題涉及經濟、勞動等層面,建議台灣成立跨部會組織,研議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