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險網邀請您成為我們的VIP
感謝您的評分,已獲得積分1點,可供活動贈品拉霸使用。
【朱國鳳專欄】靠子女養老有六大風險:低薪、裁員、意外……少子化時代,最好的計畫,就是不要退休
徐伯伯開「小黃」養大五千金,這些「潑出去的水」仍然涓滴回報。
徐伯伯退休的那一年,大姊發起一個「孝養金帳戶」,女兒們在年初時都先各存入2萬元,用來支付娘家的各項水電費、稅費、保險費等帳單。
帳戶由女兒們輪值管理,年中若發現帳戶不足,女兒們會再補錢進去,而且母親節、父親節、過年等特定日子的大紅包還是不會少。
爺爺務農,共生養了六男二女,楊爺爺辛苦多年,終於把小孩們拉拔長大,從老大拿到第一份薪水開始,就有固定給孝養金,下面陸續進社會的弟弟們當然也比照辦理。 嫁出去的女兒不算,因為有六個兒子,每個兒子每月只需要負擔5千元,住在嘉義鄉下的兩老就花用不完,老家「公媽廳」牆上貼的都是他們周遊列國的照片。
楊爺爺與徐伯伯分別是「2年級生」與「3年級生」,早年子女生養眾多,人多好辦事,好幾個荷包袋奉養一位、或二位老人,子女負擔較輕。
但是某位金融圈人士多年前就曾笑稱:「4、5年級生將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被棄養的第一代」。
時光荏苒,當年的預言成真,在研考會的一項研究報告中顯示,台灣退休老人的主要經濟來源,1989年時有半數以上靠子女,到了2009年時只剩3成5。
勞委會針對仍在工作的勞工所做的退休準備調查也顯示,2002年時還有近2成想要靠子女養老,到了2010年時,想要靠子女的比例陡降到6%。
★老人主要經濟來源,靠子女的比例大幅下降
說明:調查對象為台閩地區55歲以上老人;取材自行政院研考會對「我國老人經濟安全保障與個人退休準備之研究」
★勞工退休準備方式調查,未來想要靠子女的比例也大幅下降
說明:調查對象為目前仍在工作的勞工;取材自勞委會所做的「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
近年不時傳出「台南燒炭男啃老,養雙妻與5子女」、「基隆啃老男討錢不成,縱火燒老母家」,轟動台灣的內湖斷頭案,兇手也是啃老族。
當新聞不斷傳出「啃老族」反弒、或是為禍社會的新聞時,子女能夠經濟獨立、甚至還有餘力奉養的父母們,應該會是親友心目中「好命又福氣」的一族了。
但是這份福氣能夠持續多久呢?不管是正在被子女奉養、或是正在奉養父母、甚至是未來想要被子女奉養的人,都要思考讓子女奉養的六種風險。
1. 子女低薪,連自己都養不活了
薪水,就是人力的價格,任何一種價格都來自於供需,當人力供給大於需求時,薪水當然漲不動。
想要扭轉台灣低薪的現況,只有兩條路,第一條是產業升級,企業願意投資創新;第二條是個人加值,唸對需求性高的系所,或是接受需求性高的職業訓練,第一條路比第二條路更重要。
央行總裁彭淮南在立院接受關於「低薪是國恥」的質詢時,也是認為「提高投資與檢討教育」,是大家應該努力的方向。如果這兩個方向的努力都很有限時,就很難期待薪資會有明顯的成長空間。
由於目前台灣投資不振,低薪仍是一條不歸路,要靠低薪的子女養活兩代、甚至三代,就是很不切實際的期待,這也是勞委會針對仍在工作的勞工所做的退休準備調查中,想靠子女養老的比例會陡降的主因。
2. 子女減薪、丟工作
在2008年,雷曼兄弟銀行倒閉,進而引發金融海嘯,全球景氣瞬間急凍,很多公司被客戶抽單、被銀行抽銀根,企業為求自保,只好祭出「無薪假」、減薪手段,職位越高、減薪成數越高。
如果子女目前待遇不錯,有餘力奉養,恭喜你,但目前全球經濟其實是靠信用、靠債務支撐,用資本市場的術語,只要發生「信用斷鏈」,也就是債務泡沫破裂,無法再借新債還舊債,景氣將被打回原形。靠子女養老的父母,仍然要有子女被減薪、丟工作的心理準備與財務準備。
3. 子女想休息或轉職
Jason工作二十年,由於科技業工時超長,半夜還要跟外國客戶開視訊會議,健康已經出問題,他早已萌生休息、或是轉換行業的念頭,但是父母都不贊成。
父母擔心的是,Jason已經中年,過了這一村、就沒下一個店了。
轉換行業,等於從頭學習,不確定風險更高,其實父母說不出口的憂慮是,「養老金會不會斷炊?」因此父母希望他好好抱住眼前的飯碗,Jason陷入痛苦掙扎。
子女在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時,父母應該扮演的是支援與鼓勵的角色,如果父母有財務準備,就能放手讓子女全力一搏,冷靜做出最有利的人生選擇。否則錯失轉換跑道的契機,勉強任職的結果,仍有可能賠上健康、或是丟了工作,讓子女怨懟一生。
4. 子女病殘
鄭媽媽的獨子是旅行社業務,經常要騎車外出幫客戶收件、跑件,前年底的業務旺季時,小鄭搶黃燈與轎車擦撞,頸部粉碎性骨折,醫生宣布終身癱瘓。根據調查,後天性的殘障主要發生在青壯年階段,正是人生責任的高峰期。
人身四大風險:死病殘老,最可怕的是重殘,小鄭不但無法再奉養父母,鄭媽媽還要賣房子、請看護,才有辦法照料小鄭的後半生。如果你現在正靠子女奉養,就要預防子女的病殘風險,意外一旦發生,不只子女的人生受創,自己的老後人生也會受影響。
5. 自己病殘
金管會主委丁克華在新上任記者會中說,國人平均餘命與北歐先進國家差不多,但是北歐老人從臥病到臨終,大概只有14天需要被照護,而台灣老人被照護的時間卻長達10年。
要養三代的子女,頂多扛得起父母的基本開銷,但是當父母進入需要長期照護的病殘狀態時,開銷負擔會更沉重。如果父母本身沒有預作一些準備,把擔子全部交給子女、或是交給政府,都是難以承受的重。
6. 子女早逝
近兩年,我參加了兩場告別式,都是英年早逝,白髮人送黑髮人,最令人鼻酸。有一句俗話很殘酷、但是也很警世:「棺材,不是只有裝老人」,就算子女有孝心、有能力,只靠子女養老,還是要有世事無常的風險意識。
退休養老,是人生必須面對的最後一道、也是最重要的課題,我曾做過相當多的撰述報導,有一次在採訪台大金融系教授邱顯比、同時也是前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時,他卻笑說:「最好的退休計畫,就是不要退休」。
我相信很多人聽了會很不以為然,但是我們想一想,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是「鞠躬盡瘁」,活到老、做到老,反而是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會在還有工作能力時,就熱切地想要退休,但是「儲糧」卻還不夠撐到終老,以致於仍要倚靠外力。
我過去也經常撰寫關於子女教育的議題,不免會思索,當我們教養子女時,會期待子女人格獨立、思想獨立、經濟獨立。
但是我們若把養老擔子全交給子女扛,是否也意味著自己並沒有做到我們期待子女做到的「經濟獨立」?
農業社會生養眾多,父母耗盡力氣才能拉拔子女長大,把養老擔子交給子女,情有可原。
但是進入少子年代,若還想期待子女養老,就要先想一想上述六種「想不到」的風險,最好是趁著還有體力與工作能力時,多攢一些養老金,才是正解。
文章連結已複製!
您可將連結貼於社群軟體或以訊息發送給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