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瑞瑾
隨著科技進步,AI、互聯網、大數據發展突飛猛進,但保險業在網際網路、電腦等工具普及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大數據分析,並且可以透過數據預測未來。
外媒BBC將演算法稱做「日常和人生十字路口陪伴你的『無形之手』」,其中保險就是被這雙無形之手操控的一員。
保險的意義就是透過一群人所繳的很多保費進行風險分擔,遭遇意外的人從這堆保費裡面獲得理賠,因此在保費、理賠金、理賠條件等必要構成因素之下,保險業從很早就透過歷史數據進行資料分析,並藉此決定這些必要構成因素。
像是房屋保險,保險公司會透過地點、房屋結構、環境等資料去評估保費,與保戶個人沒有實際上的關聯,另外如車子的行車紀錄器,透過影像紀錄駕駛習慣,就算駕駛個人有其他指標屬於高風險,如果行車紀錄顯示車主基本上是安全駕駛,汽車保費還是可能降低。
透過科技進步帶來的效益,保險業在蒐集數據、進行分析的演算準確度更加精確,每個人購買的保險,背後也都有這些演算法做支撐,而且可以更個人化。
美國一家新創保險公司Lemonade,就利用現今的科技趨勢,讓保戶可以利用手機應用程式投保、付款、申請理賠,Lemonade指出,約有三分之一的理賠申請能馬上透過演算法核准,其他較複雜的個案,才會由專業的保險從業人員處理。
提供房屋保險服務的Hippo保險公司,則是利用熱像儀評估房屋結構,透過溫度差異辨識房屋是否有牆壁裂縫、架構損壞等問題,也會運用衛星影像監測房屋周遭環境,評估天災或地勢可能導致的潛在風險,並且在60秒內為用戶提供保險報價。
另外,國際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也宣稱要推出專屬保險產品,透過汽車的行駛數據紀錄駕駛人習慣,評估車子出事故的相關性和可能性,並每月為該客戶評估保費。
科技的發展越快,產業的變遷就越大,保險業透過結合AI、大數據以及演算法的精密提升,可以為客戶提供更貼近需求以及最符合風險的保障,對於業者、保戶雙方都是一大利多;在這層關係當中的業務員,如果也能夠善用這些工具提升成交效率,並以專業提供服務,就能同時創造多方贏家。
《延伸閱讀》
《前7月銀行賣保單占比跌破5成 壽險業務員貢獻前3名出列》
《買保單也有技巧 三人生階段規劃方向大不同》
《軍中情人方季惟40歲才開始買保險 保單規劃三重點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