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 首頁 > 新聞觀點 > 時事 > 熱門話題
2017/12/28

利率風險和投資績效-保險業不能迴避的挑戰

好險網/睦山風
瀏覽數:6111

【Phew觀點】

好險網/睦山風

✸觀點:

2017年全球保險業風險指數前五名包括變革管理、網路風險、科技、利率及投資績效,其中利率風險及投資績效列為風險指數前2名(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017保險業風險調查報告),主要係台灣持續的低利率環境,讓壽險業者在面臨業務成長時,仍需不斷的尋求提升投資報酬,這也意味著國內保險業者充分認知產業所面臨的發展挑戰,顯示台灣保險業未來在設定「最適成長策略」時,必須順應此趨勢才能化危機為轉機。
 
單就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表準則,要求資產負債評價更接近公允市價基礎,已經充分反映保險公司的經營進入高度專業技術的領域範疇,已非傳統經營智慧所能因應。近日部分壽險公司期待RBC(資本適足率)匯率暫行措施,以逃避今年新台幣強升7%,壽險業面臨RBC大幅下降的壓力,其實這與公允價值及透明原則是背道而行,匯損本應清楚揭露,無論是反應在損益表或是資本適足率,資本不足就該增資,不是用RBC暫行措施來粉飾。
 
其實更要緊的是溯本清源,經營管理階層應重新檢視「最適成長策略」,
如果不是不當價格競爭,負債利率風險就不至於高到迫使管理團隊涉入過高投資風險。1999年時壽險業國外投資比率僅4.1%,2002年升至16.4%,2005年達到30.5%,2007年修法「提升國外投資比率最高為可運用資金45%」,但並未就此塵埃落定。
 
直至2014年放寬投資國內以外幣計價債券(即國際版債券)不計入國外投資限額,造成壽險業國外投資部位高達台幣12.3兆元,占全體壽險業可運用資金62.5%,更因為競相追逐高獲利而降低避險比例,台幣升值就帶來了排山倒海的匯損,為了彌補匯損,將未來的經常性收益提前實現,進而衍生再投資風險,如此惡性循環,絕非保戶之福。
 
保險業在進行策略定位時,應檢視自己的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s),看看哪裡才是我的強項和弱點,並不是所有公司都適合追逐資產快速成長,當然同時也要檢視環境(Environment Scan),以判斷產業趨勢,才能擬出當前「最適成長策略」。
 
新聞出處(請點連結):聯合新聞網
 
請為本篇文章評個分吧! (由左至右,滿分為五顆星)
平均分數 5.00
三失老人: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 利變型保險是甚麼?一文掌握投保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