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求「身後當遺產,不如活著自己用」的保單轉換,叫好不叫座。據壽險公會統計,2022年僅完成五件保單契約轉換,轉換保單價值金共261萬元,創2014年開放之後的單年新低,壽險業者分析主要原因是保單轉換解說內容繁複、轉換後糾紛機率大、及金管會要求不得給付佣酬,業務員推動意願不高,使得這項業務幾乎名存實亡。
另外就是具有高保價金的保單,當初投保者多數經濟富裕,極少數會出現經濟困頓、欠缺資金投保醫療或長照保障,或是覺得可用保單貸款,即可使用到保價金,且仍可保有當年的高利率保單。
保單轉換亦稱保單活化,是壽險業者爭取多年,在2014年終於獲金管會同意開放的業務,主要是考量台灣快速邁向高齡化、少子化,也有許多是不婚族或頂客族,即年輕時投保的壽險保單,若是身故才能領取保險金,在沒有子女或子女不需要這筆遺產時,不如轉換為被保險人活著就能用到的醫療險、長照險或即期年金險等。
即與其身故後遺產無人領,不如活著自己用,但因為金管會擔心壽險公司若大量行銷,勸誘保戶將早年高利率保單解約,反而不利保戶,因此規定保單轉換後有三年反悔期,若保戶反悔,壽險公司必須無條件恢復原狀,同時壽險公司在轉換過程中「不得獲利」;且不得給付業務員或各通知保單轉換佣金或獎金,避免出現不當勸誘,造成後續爭議。
當時估計有數百萬張保單符合保單轉換的資格,但2014年到2022年,近八年時間累計轉換4,745張保單,累計轉換的保價金共16億元,與當初預估至少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張保單,數百億元的保價金活化,相去甚遠。
2022年第一季轉換了一張保單,第二季掛零,第三季跟第四季各轉換二張,全年就活化了五張保單,保價金合計261萬元,創開放以來的單年新低。
主要是要理解保單轉換,需要專人講解,且相對複雜,又沒有佣酬獎金下,沒有業務員會主動向保戶推介,同時高利率保單解約後目前再也買不到,許多人會勸保戶用保單借款方式,既可動用保單資金,又可保留保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