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台幣匯率劇烈波動,壽險業避險成本大幅走高,在壽險業者的建議下,金管會今宣布修改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提存公式,除修改外匯準備金「上限」及「沖抵下限」規範,也新增傳統避險成本提存(沖抵)機制,對壽險業者來說,可以不用再「兩頭燒」,全體壽險業的提存壓力可望減輕許多,最快本月就適用,新制上路後,整體壽險業都可以稍微喘口氣。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表示,去年底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相對於2021年底貶值幅度為9.83%,壽險業外匯準備金的累積餘額高達2289億元,創史上新高,比2021年底439億元增加1850億元,顯示去年新台幣大幅貶值,導致外匯準備金提列金額鉅額增加的特殊情況。
壽險公會也指出,今年來新台幣匯率劇烈波動,使得避險成本隨之大幅走高,壽險業者為應對匯率風險,紛紛提高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的提存額度,使準備金餘額屢創歷史新高,但面對美國聯準會持續升息,加上近期歐美部分金融機構產生財務危機,引發金融市場動盪,今年壽險業面臨極大的財務及經營挑戰,更凸顯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機制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3月初,壽險公會凝聚業界共識後,向金管會提出修正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經金管會審慎評估,並由壽險業者協助試算相關情境後,保險局今決議採納壽險公會的建議,修正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公式。
修正主要有3大重點:第一,外匯準備金累積上限,由現行當年度年底壽險業國外投資總額的9.5%,改為用國外投資淨曝險部位為計算基礎,前一年度國外投資淨曝險平均部位,以95%信賴水準去計算1年內可能產生的最大損失金額(VaR 95%)。
第二,新增傳統避險成本提存(沖抵)機制,在避險成本相對低廉時,可額外提存外匯準備金,但在避險成本相對高昂時,則可額外沖抵外匯準備金。
蔡火炎表示,外匯避險成本率,長期而言跟景氣循環一樣具有週期性,此舉可發揮外匯準備金「晴天儲糧、雨天撐傘」的特性。舉例來說,當月1年期新台幣兌換美元換匯(Currency Swap)交易的平均避險成本為1.42%,當避險成本變貴超過1.42%時,當月傳統避險本金的25%可用外匯準備金沖抵,但是當避險成本低於1.42%時,就可以增提當月傳統避險本金的25%。
第三,修改沖抵下限,現行的外匯準備金每月月底餘額不得低於沖抵下限,下限為前1年累積餘額,或2012年到前1年各年底累積餘額平均值乘以20%,取大者;新制的沖抵下限,改為前5年度平均每月固定提存金額的6倍,約139億元,相當於自2012年實施以來的平均沖抵下限金額。
蔡火炎表示,因去年外匯準備金餘額大幅增加為2289億元,若依現行計算公式,將使今年的沖抵下限大幅提升到458億元,約為外匯準備金機制實施以來平均沖抵下限金額119億元的3.8倍,且一旦觸及沖抵下限,壽險業者後續需回復至沖抵下限3倍的外匯準備金,金額極高,恐影響外匯準備金的提存沖抵功能。
但保險局表示,目前沒有任何一家壽險業者連續3個月在沖抵下限之下,要回到3倍以上的。沖抵下限超過的部分壽險業者不能收回,只能做沖抵使用,但沒有碰到上限的壽險業者,也不代表一定要立刻提存到上限。
就保險局估算,新制上路後,目前整體壽險業暫時可不用提存,但各別業者情況不同,就去年底的數字,有9家壽險業者上限已超過100%「滿水位」, 8家業者在距離上限80%以上的「接近滿水位」,另5家壽險雖距離上限還有2成缺口,但不一定要在短期內加提到上限,也仍然也可以沖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