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市場波動大,壽險業擔心高避險費用和台幣升貶的雙夾殺,研擬再向金管會修正外匯準備金和避險彈性,包括擴大損益沖抵成數;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說,日前已對準備金機制做了修正,「如果有任何問題、業者可以透過壽險公會來跟金管會表達,不要在媒體上放話」。
3月金管會外匯準備金新制上路,業者可減少準備金超額提存、增加可動用準備金、還可拿準備金來抵避險費用等三大新規;如今市場又傳出,壽險業者還希望可擴大沖抵。
依現行規定,壽險業當月有未避險(一般是三成)的外幣資產兌換利益時,應以該金額的50%提存準備金;反之,若當月有未避險外幣資產兌換損失時,則以該金額的50%沖抵準備金。
但當避險成本高於2%時,每月可沖抵及額外提存比重可從50%提高到60%;換言之,例如當台幣升值時,壽險業未避險的損失有100元時,可以拿準備金沖抵60元,只需認列40元匯損進入損益表,等於可穩住獲利。
今早財委會會前,有媒體提及壽險業似乎有此想法,遭黃天牧怒斥。
黃天牧說,外匯準備金制度是在2011~2012年就修正,當時就是針對壽險業需求,認為匯率最後會回歸一個數值,所以覺得要用準備金機制,當時有很多學者反對這種準備金機制。
當時他當局長時,也是朝業者期待,設立這個準備金機制,今年也對準備金機制做了修正「我不知道業者有何建議,我們已經朝業者方向去做適度調整,若有任何問題,業者是否可以透過公會來跟金管會表達,而不要在媒體上放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