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保險業積極因應接軌2026年國際新會計準則,未來勢必會有資本要求提高,資產配置調整,最近就有很多人擔憂,台灣人長期青睞的新台幣儲蓄保單等產品,恐怕會消失,真的是這樣嗎?
「你手上的保單,已經買了的,不會受到影響,」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施敏智說。
不過,為了接軌IFRS 17及ICS,保險公司的負債準備金,也就是未來要支付的理賠,折現回來要提存的準備金,都要用市場的現時利率來評價;如果暴力升息或是降息,負債的波動就會很大。
一般說來,保險公司長期的負債,就要搭配長期的投資標的,這通常是債券 ,可惜,台灣的債券市場過於淺碟,保險公司多是往國外投資,因此這幾年市場上發行的美元保單比較多。
施敏智表示,現在台灣市場的大宗還是傳統的儲蓄險,這種長年期保證利率的保單,保險公司保證你可以拿到2.75%或3%;未來,保險公司要推這類商品,除非商品資產負債可以做很好的匹配,但這並不容易。
長年期保證利率儲蓄險 未來難尋
簡單講,保險契約長達數十年,市場上並沒有那麼長天期的投資工具,又或者報酬率沒有這麼好;未來保險公司可能不會主推這種長年期 、保證利率的儲蓄型商品,因為資本壓力太大,如果沒有做好資產負債管理,會讓壽險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波動變得很大。
施敏智以歐洲為例,歐洲在2016年導入歐洲的清償能力制度Solvency II ,當時情況跟台灣現在要導入ICS很像,保險公司的準備金都要用市場利率衡量,就觀察到歐洲市場很多大型保險公司,包括蘇黎世、安聯、AXA等大型保險公司,就逐步把商品從長年期保證利率儲蓄險,轉成保障型或投資型商品。
現在IFRS 17及ICS要來了,台灣的保險公司也會開始調整,減少儲蓄型保單,側重保障型商品,或者往投資型保單發展,因為投資型保單就像基金一樣,盈虧是保戶自負,保險公司負責壽險保障的部分,也有保險公司往分紅保單方向走。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陳賢儀提到,過去在衝保費時代,金控公司旗下有銀行與壽險,當時大家都著眼於保費收入,由於銀行通路很會「賣」,尤其是躉繳的商品銷售非常亮眼,營收一下子就衝上來了。
可是之後就有很多金控老董發現,怎麼收入衝越高,後續損失卻越大?就是因為儲蓄型且一次繳費的保單仍有後續的維護成本。
可是當IFRS 17來了之後,這種跟利率掛鉤的商品,以前藏在水底下的負債都要搬上來給別人看,保險公司對於儲蓄險保單會更為審慎。
商品策略調整 「牛肉」縮水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彭金隆表示,資產與負債必須匹配,才能控制風險,而適合的投資管道又有限 ,保險公司只好「量出為入 」,這就好比有多少消化能力決定能吃多少食物一樣。
如果無法找到適當投資「出」路的保險公司,只能控制收取特定類型的保費收「入」,他們無法像以前一樣,扮演幫客戶轉投資獲利的角色。
那些會對公司造成很大投資與經營風險的商品,像是新台幣儲蓄險,銷售比重可能就會下降,因為不是所有的保險商品都可以在市場上找到對應的投資標的。
但市場畢竟不是賣方說了算,就算是有某些商品保險公司不想賣 ,估計也不至於全部不賣,「只要市場有需求,這項商品就不會完全消失 ,只是銷售量會明顯下降,而且產品也不會是現在的樣子」,彭金隆說。
打個比方,就好比牛肉麵館,主力商品當然就是牛肉麵,但是當牛肉價格飛漲,賣越多牛肉麵可能越賠錢時,麵館可能會想改攻更容易賺錢的小菜跟湯麵。但是牛肉麵館不可能不賣牛肉麵,而只賣小菜跟湯麵,客戶也不一定會接受!但麵館一定不會像以前一樣無限量供應牛肉麵,最可能的作法不是限量供應,就是調整牛肉分量。
2024年保險主流有哪些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退休理財日益被重視,未必每個人都具備投資能力,還是有人會需要透過保險商品理財,陳賢儀說。
中華信評分析師謝雅媖也表示,目前沒有看到有哪些保單一定非得下架,但保險公司因應新的資本標準變化,未來商品的保障成分要求提高,的確有些商品可能因為保障成分不夠,不符合要求標準,就有可能被下架。
她觀察,保險公司因應接軌國際,會進行商品策略調整,兼具保障與收益的利變型商品及兼具退休需求的健康險或殘扶險仍是部分壽險公司的主流,但是保障的比重會拉高。
部分保險公司開始將主力放在分紅保單,但謝雅媖認為,這不是每家公司都有這樣的策略,因為就國外經驗,保險公司必須自己要有很好的投資績效,才有能力去設計較具吸引力的分紅保單。
過去兩年因為投資市場波動,銷售狀況不理想的投資型保單,因為不會耗用太多資本,同時又有手續費收入,謝雅媖認為,也會成為部分保險公司想要強調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