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化指數已在2017年2月突破 100,據《Smart 智富》月刊在2017年7月進行的「台灣民眾長期照顧認知調查」發現,高達82.3%的受訪民眾,擔心自己未來老後將面臨的長期照顧需求與費用,其中更有50.3%的人,家中正有長輩需長期照顧,顯示老後長期照顧問題須及早面對。
但是,市面上的長照保單非常多,對於擔心自己未來退休後長照費用的民眾,最傷腦筋的就是「如何從眾多保單中,挑選出一張最值得購買的標的」?對此,可從以下的5大標準進行篩選。
一、依「發生機率」決定購買與否。
民眾買不買長期看護險的唯一考量,是「自己發生長期看護事實的機率有多高」,以及「有沒有足夠的預算支付保費」。
舉例來說,有中風失能或失智家族病史的人,可以考慮長期看護的風險規劃;如果有帕金森氏症或特殊家族病史的人,則可以考慮類長照的特定傷病險;假設擔心自己因為疾病或意外,所導致的各種殘廢狀況,則可以考慮類長照的殘扶險。
二、選擇最有利的「給付期間與給付頻率」。
這是因為一般民間或公立長期看護機構之費用結算,都是以「月」為單位,按月給付的設計是比較符合一般民眾的支付頻率及習慣,更能貼切保戶的實際需求。
另外,由於主、附約、有沒有身故保險金…等,關係到保費的高低。因此,當保戶預算少時,可以選擇無身故保險金的長期看護險附約,或是有最高給付期間的保單。
因此為了節省保費,但也同時能將長照風險順利移轉,實際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因為失能而臥床的「不健康餘命」,平均約有9年的時間來看,「給付期間至少10年」,應該算是一個選擇保單最高給付期間時的平均且合理的標準。
三、購買金額可以依照「每月看護費用」與「保戶財力負擔」為基準。
舉例來說,如果預估未來符合長期看護的標準,每月花費金額是4萬元,就以「每月給付4萬元」為購買標準。
當然,失能之後的長照費用,必須視「所採取的長照服務(例如在家裡聘請外勞看護,或是入住長照機構)」,以及「實際失能程度的輕重」而有所不同。
但依據過去專家的統計,不論是選擇在家照顧,或是送去專業的長照機構,每月固定月費加上變動開支,平均至少就要3萬5000元起算,最高每月花個8萬元也並非不可能。因此,以上都是值得保險夥伴提供給客戶,最為「保額設定」的參考。
四、理賠認定標準愈寬愈好。
每次請領保險金時,除了基本的「保險單或其謄本」、「保險金申請書」與「受益人的身分證明」外,最重要的是「最近1個月(至少1年)相關專科醫師所出具的相關證明」。
事實上,每一家保險公司的每一張保單規定不同,有些還限定一定醫院等級以上的神經科、復健科或精神科專科醫師,最基本的是診斷證明書,有些還要求提供符合長期看護狀態的相關病歷摘要、巴氏量表、臨床失智評分量表或其他專業評量表,甚至當保險公司認為有必要時,還可以派員親訪,或是要求被保險人到公司所指定的醫院進行檢查及診斷(費用由保險公司負擔)。以上這些,都值得注意。
五、一定要買有「豁免保費」功能的保單。
也就是一旦保戶發生長期看護的事實,就不用再繼續繳交續期保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