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夜裡變樣、陪婆婆跳脫衣舞 譚艾珍一招照顧兩失智親人
66歲演員譚艾珍曾兩度照顧失智親人,與眾不同的是,她以「玩心」陪伴失智父親和婆婆,常逗兩老呵呵笑,使照顧多了溫暖、少了悲傷。她也因此不怕老,即便跨越65歲的老年門檻,仍繼續表演工作,同時撥空當志工或學才藝,不只豐富身心、幫助他人,也具預防失智之效。
譚艾珍表示,她18歲時負責照顧因糖尿病截肢的父親,那年冬天想手做一條毛呢褲,沒想到父親竟看著她說:「小姐,我女兒也很會做衣服。」她愣了愣卻也起玩心,回問:「女兒有做得比我好嗎?」父女倆就開始討論「女兒」。
「當時只知道老人痴呆症,根本不知道失智症這三個字。」譚艾珍說,當時因年輕所以沒想太多,每天用「玩家家酒」的心來扮演父親口中的小姐,和父親彼此胡說八道。假如父親稱讚「女兒」比她好,她就跟父親辯論爭輸贏。
當父親鬧情緒亂丟東西,她也拿著摔不破的東西跟著丟,丟到兩人都累了才停止。譚艾珍說,可能是她都「亂來」,父親會在放鬆的狀態下吐出祕密,卻也讓她相當震驚。
原來,譚艾珍的父親是國共戰爭時期的上校,曾為保家衛國,將闖入家鄉的陌生人一律拖去斬首,並親自執法,殺人鮮血染紅了溪流。同時也生吃過猴腦。
「雖然父親訴說時感覺很驕傲,但到了夜裡就變樣。」譚艾珍說,父親晚上會叫她把所有窗戶門縫貼起來,碎唸「他們會從那邊爬進來」,可見對過往的殺生抱著極大內疚和恐懼。她雖從未貼門縫,但會出聲安慰「全都貼起來啦!」
譚艾珍說,知道父親祕密後,讓愛惜生命且愛護動物的她一度覺得可恥,但後來釋懷,認為這是父親在時空背景下不得不做的事。只是一輩子背負罪惡感,也使父親晚年面對三高及失智症等健康問題時,必須承受年輕時的記憶所苦。
譚艾珍的父親失智之後,因血壓控制不佳而於1年內往生,沒想到相隔約10年,換婆婆也失智,而病程共歷時8年多。
譚艾珍說,婆婆長期擔任國內的教會志工,同時照顧全家的生活起居,卻因跟著家人移民後不懂英文,不會用洗衣機,看不懂電視,也失去交友圈,只能每天坐在客廳。幾個月後她就接到大伯來電:「妳婆婆好像開始認不得人了。」
因美國就醫不便,家人送婆婆回台治療,婆婆也終於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認知功能退化速度稍緩了些。只是,婆婆變得不愛洗澡,如果要洗,只指定讓譚艾珍幫忙。譚艾珍就會帶婆婆大跳脫衣舞,婆媳倆就在玩樂打鬧中把澡洗好。
譚艾珍提醒,當一位失智者的照顧者一定要放輕鬆,她常見照顧者無法釋懷:「為什麼最親密的家人會不認得我?」但失智症只會每況愈下,這一點必須要放下,否則會心力交瘁。「照顧者將身心照顧好,才有能量陪伴家人。」
譚艾珍也從照顧父親和婆婆的經驗中,學到「預防失智」的重要性,包括飲食清淡並控制三高、晚年不離開熟悉環境、持續工作、多交朋友、參加社團,保持樂天,並面對過去心靈創傷,勇敢消除內心傷痕,提升身心靈的免疫力。
此外,譚艾珍也擔任不少醫院或協會的志工,跟著專業人員進到社區陪伴失智老人,陪長輩玩或唱歌,甚至想帶長輩打非洲鼓。
譚艾珍笑說,自己學打佛朗明哥舞的響板,不知不覺訓練手指關節與肌肉,減緩她手指的退化性關節炎之苦。但是,學打響板對長輩來說可能太難,而她猜想學打非洲鼓也許能發揮一樣作用,且相對容易許多。
譚艾珍說,她享受學習的快樂,還能刺激腦力。很多人夢想是去旅遊,但她寧可花同樣的錢去上課。不過,每人喜好不同,「只要向著夢想以決心、毅力和勇氣往前衝,這樣就對了。」
採訪結束,譚艾珍不忘秀出自己的敬老卡,說「我迫不及待辦這張卡」。她認為上公車刷敬老卡發出的「嗶、嗶、嗶」三聲不代表對年紀的無奈,而是代表「福、祿、壽」。她還不忘開玩笑說,老了可用「我忘了」來甩賴,這也不錯!
《延伸閱讀:母親中風照顧6年 楊貴媚不怕累倒反憂連累弟妹》
《延伸閱讀:保證給付2百個月停售 失能險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