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 首頁 > 新聞觀點 > 時事 > 熱門話題

政策消息

儲蓄險

2019/09/11

打壓儲蓄險 調整死亡保障門檻為何被酸爆?

好險網編輯團隊
瀏覽數:11627

金管會近來動作頻頻,特別是針對儲蓄險要拉高多少死亡保障,就引起眾人議論。但為什麼提高儲蓄險的死亡保障門檻會讓人酸爆?死亡保障門檻要多少才令人滿意?

根據工商時報今天(9日)指出,目前壽險業者正向金管會爭取調降標準。金管會除已規劃要調降2020年的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同時為避免儲蓄險再成長,增加利差損包袱,保險局打算訂定及壽險業者欲爭取的死亡保障門檻(死亡保額佔保價金或投資型保單帳戶價值的比例)分別如下:

儲蓄險死亡保障門檻

這項標準,壽險公會已爭取到明年7月1日再上路,以減緩縮限儲蓄險可能帶來的業績衝擊。因為未來買儲蓄險,必須搭配死亡保障門檻,換句話說,商品的儲蓄功能降低,消費者購買的意願也可能大不如前。

但金管會從調高死亡保障門檻著手,看似是衝著儲蓄險的死亡保障低而來,但依照國人投保習慣,人一身故拿到的死亡保險金真的有少到需要調高嗎?

儲蓄險過去之所以受歡迎,不外乎大部分國人都有存錢的習慣,因此銀行定存與保險就成了自由市場機制的保守投資理財方式。但金管會一個干預,就可能打破保險作為投資理財的選擇。這也難怪,因為根據保發中心2017年統計資料,台灣「保險滲透度」比率為21.31%,是全球第一;但保障遠遠不足,等於一人年花15萬元買保險,平均每位國人的死亡保障才56萬。看到這個數字的確既辛酸又震撼,但錢都花到哪裏去了?

死亡保障夠不夠,不能因為儲蓄險只重儲蓄不重保障,而忽略它的價值,因為民眾真的不是只有靠壽險來抵抗死亡風險,不管勞保、公保都有一定保障,一般公司行號也會買員工意外險,把這些輔助機制都算進去,實際答案就不是56萬元這麼簡單。

況且很多國人都不止買一張保單。若參考壽險公會歸戶後統計,台灣人「壽險平均保額(死亡時給付)」在2016年為177萬元,2017年已提升到180萬元,所以並沒偏低到一個連喪葬費用都付不起的離譜程度。

另外,國人買儲蓄險除了投資之外,也在預防自己的老後風險,更甚死亡風險,以免老後成為沒退休金可用,又拖垮上一代的「下流老人」,也就是說,消費者必須要先評估自己的保障夠不夠,保障需求(缺口)能否被滿足,才是關鍵。

金管會不能一股腦的說民眾死亡保障不夠,就一昧調高儲蓄險的死亡保障門檻,打擊儲蓄投資的商品特性,否則有民眾一心想買儲蓄險當作退休用途,結果金管會介入調高死亡保障,便會落得買衣服,卻強迫買套裝一樣,應回歸自由市場機制,讓想提高死亡保障的人自由選擇符合需求的商品,這樣一意孤行帶來的後果,反而漠視了一般保戶。

《延伸閱讀:縮限儲蓄險有緩衝期? 顧立雄:年底定案》

請為本篇文章評個分吧! (由左至右,滿分為五顆星)
平均分數 3.41
開刀切除子宮才發現!健保真的不夠了! 利變型保險是甚麼?一文掌握投保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