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瑞瑾
失智症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29萬人,預估民國130年前,將以平均每年增加1.7萬人的驚人速度成長,並為家庭、社會帶來巨大衝擊,但調查卻發現,仍有高達五成民眾誤將失智症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
台灣失智症協會公布2020年全台失智症大調查結果,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對失智症的識能有高達92.6%聽過失智症,但有52%的民眾不知道失智症乃疾病症候群,仍有「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的錯誤觀念。
若和2017年失智症大調查的市話調查趨勢相比較,有聽過失智症的人上升了3.1%、同意「失智症情況是正常老化」的同意程度下降了3%,可見全民對失智症的認識有些許進步。
調查亦顯示,在失智症識能中,較低比例的民眾知道性格轉變(53.1%)、判斷力變差(70%)是失智症的徵兆,常把東西放到不洽到位置、語言表達出現困難、無法完成熟悉事務等三項則是民眾較了解的失智症徵兆,知道的受訪者比例皆在八成以上。
在失智症預防面向,即使民眾知道要多運動(94.2%)、保護聽力(83.9%),但都表示好像做不太到,且只有31.2%民眾知道地中海飲食也可以降低失智風險。
縱觀調查結果,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雖然有些進步,但對於失智症的發病徵兆、預防失智症的行動能力都有些不足,因此更需要各界一同推廣、防治失智症。
國健署指出,如果家庭成員出現記憶力衰退到影響生活、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產生困難、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對時間與地點感到混淆 、難以理解影像和空間的關係、語言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能力、判斷力變差或減弱、從職場或社交生活中退出,以及情緒和個性改變等十大失智症徵兆,最好盡速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失智症發生之後,患者可能會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不論對於病患本身或是家屬來說,不僅會造成龐大的生理以及心理負擔,連經濟負擔也會變重。如果能夠以保險轉嫁失智症帶來的風險,像是透過長照險、失能險或是特定傷病險等保單,阻擋失智症帶來的衝擊,就不必為家人擔心未來治療、照護的資金沒有著落。
《延伸閱讀》
《勞保五大方向改革 確定晚退、少領、提高保費》
《搶救工作權!業務員槓上保險公司 要求限縮懲戒權》
《新光人壽業務員管理曝缺失遭糾正 1個月連收2張罰單》
《IFPA DAY吸引逾2千名保險菁英取經 劉先覺:保險4.0虛實整合將成主流》
《美元保單熱銷!前8月保費收入衝雙位數成長 這3家賣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