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 首頁 > 退休先準備 > 身心準備 > 心理素質
2019/04/10

等候癌症篩檢的生命體悟 原來這麼沒保障

施昇輝
瀏覽數:2720

別只當老生常談!退休後,要有隨時接受噩耗的準備

5月8日下午,正接受某家平面媒體的訪問,談「退休理財」時,突然接到醫院的來電,說我前一天提供的糞便檢體在潛血檢查中呈陽性反應,要幫我安排5月14日大腸直腸科的門診。

陽性反應,最糟的狀況就是得了大腸癌,難道我的人生就要在此刻進入另一個階段了嗎?第一次感覺「死亡」已經近在咫尺了。

才剛登山、環蘭嶼  卻感覺死亡近在咫尺

記者採訪完畢,還好意問我:「你還好嗎?」我說:「妳看得出來,我有點心不在焉?該回答的,都有回答了嗎?」她笑笑說:「都有。」然後安慰我說,她公公也得了大腸癌,只要是初期,都別擔心,他從發現到現在,已經八年了。

回家立刻上網查大腸癌的症狀,只有第二項符合,因為痔瘡困擾我很多年了。

一、排便習慣改變,時而便秘,時而腹瀉

二、排便中帶血

三、排便中帶有黏液

四、排便變細小

五、貧血

六、體重減輕

七、腫瘤較大,可觸摸到腫塊

雖然看來應該不是大腸癌,但我的檢測數值實在太高,讓我的心情還是非常忐忑。為免驚擾家人,我還是照原定計畫和老婆在5月10日和11日去爬合歡山。

爬了五座標高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也不覺得非常疲累,而且我在4月下旬還用徒步環島的方式在蘭嶼走了四天,甚至5月上旬也去爬了三貂嶺的瀑布群和新店的紅河谷,我怎麼看都不像是生病的人;同時,身體也毫無病痛啊!

不過,5月10日在臉書上得知知名財經作家黑傑克胃癌猝逝,讓我非常震驚,因為他從急診被診斷出胃癌末期後,在一星期內就過世了。我和他曾有一面之緣,還請他幫我的《只買4支股,年賺18%》寫推薦序,我們也常在臉書上互動,怎麼都想不到一個開朗風趣的人,就這麼突然地往生了?

人真的不能太鐵齒。他的過世,讓我開始從忐忑變成惶恐了。

承認自己面對死亡時的脆弱  才能真正釋懷
去看門診前,我把自己的情形告訴了一個醫生朋友。他一方面說,我應該沒有得癌症,就算有,應該也是初期;但又說有些數值比我低的人也得了癌症。

5月14日,我準時去門診報到。醫生不太聽我的說明,直接就安排5月22日做大腸鏡檢查,他的說法是「用猜的沒有用,做檢查就知道了。」

另外他也告訴我,數值高低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且大腸癌到了二、三期,才會出現我上面所提的那些症狀。

老婆正好在我去門診前就回娘家去陪我岳父了,一直到5月21日,也就是大腸鏡檢查的前一天才會回來,所以我也不必先跟她說這些情況。

從門診到做檢查的這八天,說自己不緊張,肯定是騙人的。回想自己的人生,雖然平凡,但也沒有什麼不幸。要說還有什麼未盡的心願?倒也沒有,所以算是了無遺憾吧?

有人說:「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一個精彩的人生。」我認為這句話太矯情,因為能有幾個人會有精彩的人生?承認自己面對死亡時的脆弱,才能真正釋懷。

這時候,真希望老婆在身旁,能跟她說說話,讓別人也來分擔一些煩惱,應該是可以釋放一下緊繃的心情。如果讀者也碰到和我類似的情形,我希望大家別隱瞞家人,至少告訴其中一人,親情的關懷一定能讓你比較安定。

我有幾個朋友也曾得過癌症,化療的結果都非常好。我想,萬一真得了癌症,就勇敢接受化療吧!但是,如果很不幸已經末期,我就別做了,開開心心度完最後人生,別像電視名嘴陳立宏那樣不僅耗盡家產,也在極度痛苦的治療中離世。

身體的「警訊」將不斷響起   總有一天終究成為「噩耗」

5月22日,依照醫生的囑咐,一定要有家人陪同做檢查,所以就請老婆做一日看護和一日司機。很多人都怕大腸鏡檢查會很痛,所以我選擇自費做麻醉,一來根本沒有疼痛感,二來才能徹底進行所有的檢查。

檢查前量血壓,居然飆高到160/114,證明我真的很緊張。原本安排在我前面做檢查的病人沒來,所以醫護人員乒乒乓乓就把我送上了檢查台,反而讓我減少了等待時的緊張。

問完我的姓名、確認身分後,我就沉沉睡去。醒來時,終於得到一個好消息:「一切正常,只是腸道有兩塊瘜肉,剛剛已經切除了。」

老婆一向不喜歡我常喝碳酸飲料,但一來做完大腸鏡檢查本來就該喝含糖飲料補充糖分,二來也是慶祝我一切安好,所以她特別去買了雪碧慰勞我。然後,在家人的LINE群組上跟大家報平安。遵醫囑在醫院待了一兩個小時後,確定沒有任何不適,這才回家。

晚上就寢時,還是忍不住想著,如果真得了癌症,現在會是什麼心情?其實我沒有開心太久,因為往後的人生,身體的「警訊」將會不斷響起,總有一天,它終究會成為「噩耗」。

飲食要節制均衡,要保持運動的習慣和開朗的心情,這些我以前認為的老生常談,真的該徹底落實到生活裡,才能讓那個「噩耗」來的愈晚愈好。

《延伸閱讀:父母:有健保就好 子女揹170萬債》

請為本篇文章評個分吧! (由左至右,滿分為五顆星)
平均分數 5.00
存款有1千萬 不代表退休生活穩如泰山 避免手足爭房反目靠遺囑信託 保險規劃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