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險網/新聞編輯中心
恐懼疫情改變生活型態 身心科醫:七招提升心理抗疫力
全國防疫警戒第三級延長至6月28日,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大大改變民眾生活,浮躁與焦慮感上升,藝人柯佳嬿今發文呼籲,努力維持身心靈健康,才能適應世界全新的運作模式;開業診所身心科醫師李旻珊在臉書分享「面對疫情焦慮7妙招」,提醒民眾要先穩住自己,再去照顧他人。
「睜開眼睛到睡覺前,都接受到很多疫情訊息,且大部分都是負面的。」李旻珊表示,網路溫度計統計,疫情下網民最擔心的3大事情分別為,「自己會不會染疫?」、「該不該打疫苗?」、「疫情會不會持續擴大?」。
李旻珊說,人類基於生存本能,對於未知結果、想像中的危險都會化為恐懼,「這種恐懼、無力感、缺乏控制感會造成我們的焦慮」。
如今國內疫情嚴峻,大家減少外出、聚會聚餐,民眾紛紛反應有情緒低落之感,面對疫情恐慌,能如何照顧自己的心情?李旻珊分享「面對疫情焦慮7妙招」。
●第1招:接受焦慮和重建對壓力的想法
李旻珊表示,要去思考自己真正焦慮的是什麼,並寫下來、具體化,才能理解、嘗試解決,此外,不要過度預期、假設還沒發生的事情,才不會嚇死自己、過度擔心。
●第2招:適量選擇訊息
每日疫情相關資訊量龐大,很多人會過度搜尋網路訊息、開通知、點開疫情訊息,李旻珊建議,每日定時、定量接受訊息較為健康,不用無時無刻都在關注相關資訊。
●第3招:做有控制感的事情
疫情突然改變許多日常生活型態,讓人有難以掌握之感,李旻珊說,焦慮是因為常常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無法控制的事上,可以做一些平常較拿手的事情,達成後的成就感可以讓自己心情平穩,有助於舒緩焦慮感。
●第4招:和親友緊密聯繫
研究顯示,遭逢重大災難時,和親友聯繫,可以增加復原力。李旻珊說,親友間的交流可以降低孤身一人的孤獨感,不一定要面對面,可以交換、互相安慰,一起思考生活中所面對到的問題的解決辦法。
●第5招:正向思維、增加自己對時間空間的透視感
如今本土疫情升溫,令國人相當憂心,李旻珊說,國外去年疫情也很嚴重,但他們已漸漸走上康復之路,呼籲民眾要相信台灣也能漸漸平復疫情,大家現階段要先做到好好度過每一天,留意家人跟自己的健康。
●第6招:居家運動
運動好處多多,除了可以增加免疫力,還能平緩情緒、消耗卡路里、消除焦慮,李旻珊表示,在瑜珈墊上運動不會太佔空間,建議每次運動10分鐘,每週累計150分鐘。
●第7招:增加自己的其他專長
疫情下,有人暫時休息、居家辦公,因此多出許多時間,對此,李旻珊建議,可以利用多出來的時間,學習自己之前沒時間學的東西,培養第二、第三專長。
她並提醒,疫情之初,民眾會恐懼疫情帶來負面影響,這時要學習去降低負面情緒,活在當下、正向思考,切記要先穩住自己,再去照顧他人。
(聯合報/文:黃惠群)
《延伸閱讀》
《無保者看過來!1-3萬紓困金怎麼發、如何申請 一文全掌握》
《85萬人搶領3萬紓困金!2種登錄方式一次看 最晚申請日期曝光》
《本周星座運勢/這星座小心遺失客戶、人脈 天蠍雙魚職場人際要小心》
《扯!熬夜4小時申請紓困「1條件」換來一場空 釣出一票苦主安慰:你不孤單》
《台壽業務員「公園開會」被罰30萬還沒完 金管會再祭60萬元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