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種血管支架比較好?
很多病患請教我「網路瘋傳有家醫學中心購買一種新機器,像吸塵器一般,可將心臟血管(冠狀動脈)內阻塞物吸除乾淨,根本不必裝支架?」。事實上,堵塞冠狀動脈內粥狀斑塊,相當堅硬根本不可能吸出來,這是近年來我見過最荒謬的心臟儀器廣告之一。
冠心病早期全靠開心繞道手術治療。 一九七七年瑞士醫師利用導管,經皮下血管進入冠狀動脈,將狹窄的病灶用氣球擴張,解除病人心絞痛,這就是「氣球擴張術」。
從此以後,心血管介入治療進步一日千里,研發各種方法消除冠脈斑塊,如鑽頭研磨器、刀片旋切、刀片氣球切割及最後出現的支架。台灣也在一九八一年引進這項技術。
單純氣球擴張的缺點是氣球撐後一年內,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之血管容易再狹窄。因此,一九八八年研究出,植入「金屬支架」來解決氣球擴張造成血管壁剝裂引起急性阻塞的多年夢魘。台灣是在一九九五年開始此項治療,當時金屬管粗不易植入彎曲鈣化的血管,且此異物會引起血栓發生急性心梗致死。後來證明雙重抗血小板藥,可有效預防支架血栓,而使這種技術的療效獲得肯定,但一年再狹窄率仍有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
氣球/支架用力撐開,血管壁受傷會引起組織增生,導致再狹窄。一九九九年便嘗試將細胞抑制藥物塗在支架上,來預防組織增生,這種支架稱為「塗藥支架」,可以成功降低一年再狹窄率到百分之五至八。但一兩年後發現藥物塗層可能引起血管發炎,造成一年後支架晚期血栓(發生率百分之二至三)。
文獻紀錄全球最高一個人裝了六十七支金屬支架,號稱鋼鐵人。然此種支架會使血管僵硬,萬一以後要接受繞道手術,根本接不上去。二○一一年起歐洲開始研發「吸收支架」,此種新支架是使用含細胞抑制劑之可分解的聚乳酸生物材質,放入血管屬暫時支撐固定,兩三年後支架就會全部被吸收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功成身退」。
它最大好處是讓血管回復自然,且有利後續的影像檢查和未來其他介入治療。但二○一六年有個臨床試驗發現,兩年後支架血栓率近百分之二(而最新塗藥支架僅有百分之零點八),使得此型吸收支架的臨床熱度暫時退燒。
檢討原因,可能是第一代的吸收支架結構較粗,若擠入小血管會阻礙血流易造成血栓。其實有經驗專家慎選病人,且確實遵守此材質之特殊使用技術,療效成功且安全。台灣醫學中心臨床統計,兩年吸收支架的血栓率僅百分之零點四,再狹窄率百分之四,成果驚人。現在第一代吸收支架遇到類似第一代金屬支架同樣瓶頸,更新材質加上成熟技術,如同電動車必成為未來市場主流。
無論醫學科技如何進步,永遠趕不上年老病變必需的治療,心臟血管支架的技術也是如此。最根本的治療在降低冠心病的發生,撇開老化的原因,我們應該多運動、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努力減少致病危險因子而延年益壽。
《延伸閱讀:心臟病年輕化 塗料支架實支實付夠嗎?》
《延伸閱讀:耳垂有斜切的摺痕 醫師:當心已患心血管病》
《延伸閱讀:兩單位實支VS雙實支 2個案理賠金額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