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若出現以下症狀,就要考慮是否為急性胰臟炎。:
- 上腹部發生持續性、隱隱的鈍痛,並且擴散放射至背部。
- 進食油膩、油炸、高脂肪食物、喝酒、俯臥姿勢時疼痛會加劇。
- 屈膝彎腰時疼痛會減輕。
(備註:反覆發作且疼痛可隨氣候變化或勞累程度而變化,時輕時重,疼痛的性質多為鈍痛,可局限於一個部位,也可散布整個範圍。)
由於胰臟位於上腹部的後腹膜腔,就躲在胃的後面,許多情況是患者誤以為是胃痛而胡亂買胃藥吃,因此延誤就醫。
胰臟炎,顧名思義是指胰臟發炎,主要是由胰臟本身的消化酵素(胰臟會分泌脂肪酵素、澱粉酵素及胰蛋白酵素到十二指腸以便消化食物)被活化、被堵住無法注入十二指腸而回流胰臟造成胰臟自我消化,這種「自我消化」會引發劇痛,並引發週圍正常組織感染與發炎,導致胰臟壞死與出血。不僅痛,還可能致命。
造成急性胰臟炎的元兇,一是膽結石患者,二是愛喝酒人士,兩者約占90%以上。
臨床上如何檢查與診斷是否為急性胰臟炎?
除了問診,常合併抽血檢查,當以下情形發生時:
- 白血球異常增加
- 血糖上升
- 血清澱粉酵素、脂肪酵素數值上升3倍以上
- 血清鈣濃度降低
另外,超音波、電腦斷層檢查亦能輔助診斷是否為胰臟炎。一旦確診為急性胰臟炎,則需立即住院、禁食、觀察,並針對致病原因加以治療,一般而言,需住院3~5天。
如果是膽結石阻塞總膽管末端所導致的胰臟炎,當下的治療需以內視鏡將堵塞住的結石取出方能根治。終極的治療則是將膽囊預防性切除,以一勞永逸。因為膽結石通常不會只有一顆,即使想保留膽囊只取出膽結石,由於體質因素,但結石仍會繼續發展成形,膽石性胰臟炎仍可能再次發生。
附註:膽囊位於肝臟的後下方,主要用來濃縮及儲存肝臟分泌的膽汁,類似水庫的儲蓄功能。當吃了含脂肪和蛋白質的食物,會刺激膽囊收縮將膽汁排到十二指腸,幫助乳化脂肪,協助脂肪的消化與吸收。根據統計,約有1/10的成年人有膽結石。
若是因膽石症所引發急性胰臟炎,可以在胰臟炎緩和後(血清中脂肪酵素與澱粉酵素恢復正常值),再次住院3~5天以進行膽囊切除術。膽囊切除以傳統手術或內視鏡手術為主,目前約90%的患者以內視鏡手術切除,住院3天,健保給付,但須自付部分耗材與藥物,自費金額約為35,000元。
收費標準以健康保險署及各醫療院所公布細節為準
急性胰臟炎來得快,去得也快,若轉變為慢性胰臟炎(胰臟反覆地發炎、結疤),就事態嚴重。患者會因為胰臟長期性發炎導致內分泌功能不足而發生糖尿病 (胰臟除了分泌消化酵素,也分泌胰島素。)除此之外,慢性胰臟炎也可能因為長期發炎而導致胰臟癌。
胰臟炎是一病情起伏極大的疾病,輕者僅有腹部疼痛與腹部悶痛、食慾欠佳等症狀表現,嚴重者則可能出現器官衰竭、意識昏迷和細菌感染等。85%~90%急性胰臟炎病人可自行痊癒,少數嚴重病患卻有極高的死亡率。
原則上治療皆是以禁食與搭配靜脈點滴與止痛藥物為主。若出現細菌感染或器官衰竭,則需要另外的治療。
到目前為止,胰臟炎並無相對應的治療藥物,只能從預防著手。因此,只要是因喝酒而發生過急性胰臟炎的病患,遠離酒精絕對是第一要務,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預防復發。
那麼,切除膽囊之後有什麼後遺症?
事實上,即使沒了膽囊,肝臟依然會製造膽汁,由於缺乏膽囊調節膽汁的釋放,有些人在短時間吃了油膩食物容易有腹瀉的副作用。大約2∼3個月後,在膽管與十二指腸的交接口另外一個括約肌慢慢適應以調節膽汁的釋放之後,腹瀉的症狀大多會改善而回復正常生活。
參考資料
亞東紀念醫院http://www.femh.org.tw/
高醫醫訊月刊http://www.kmuh.org.tw/
大林慈濟醫院http://dl.tzuchi.com.tw/
國家網路醫院http://www.kingnet.com.tw/
嘉義長庚醫院 一般外科https://www1.cgmh.org.tw/
全民健康基金會http://www.twhealth.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