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老婦骨質健康如年輕人 關鍵在長期務農
62歲的盧姓婦女健檢時發現骨質密度T值達-4.2,屬於骨折高風險,她拉83歲的媽媽檢驗,骨質卻像年輕人一樣,衛福部彰化醫院骨鬆專科醫師陳柏辰表示,盧母務農,曬太陽又負重勞動存下了骨本,反而長時間坐辦公室的盧女骨質流失快,是母女骨質差異這麼大的關鍵。
盧女做了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骨質密度T值達-4.2,比起界定骨質疏鬆症的T值-2.5還低了不少,骨鬆嚴重,必須藥物治療,她原以為媽媽年紀大應更嚴重,沒想到媽媽T值卻是正常的0.4,骨質像年輕人一樣。
陳柏辰表示,一般而言年紀越大骨鬆越嚴重,但盧姓母女2人基因和飲食落差不大,檢驗結果卻相反,重點在於盧母長期務農,時常曬太陽,有了充足的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而負重勞動也有助於減緩骨質流失,從年輕就持續累積骨本。
陳柏辰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台灣髖關節骨折每年近2萬例,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一,5年死亡率高達5成,嚴重性甚至超越大部分癌症,是成為老年人的隱形殺手,而骨質疏鬆易造成骨折,尤其是髖關節骨折的後果通常很嚴重,但國人卻長期忽略。
院方建議要預防骨折,就要監控骨質密度,女性停經後、男性50歲以後最好每年檢測骨質密度。保骨多吃鈣質及蛋白質等強筋健骨的「黑、白、綠、黃、魚」,黑指的是香菇、黑木耳等黑色食物,白是指豆干、牛奶、金針菇等,綠是指芥蘭、紫菜、綠花椰等,黃是指起司、乳酪、奶油、蛋黃、柳澄汁等,魚是指小魚乾、沙丁魚、鮭魚等。
《延伸閱讀:骨折後需花多久才復原? 醫:骨鬆者至少2年》
《延伸閱讀:50歲女性半數易因骨鬆骨折 醫:傳統治療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