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健保給付的概念類比目前長照2.0提供的服務,或許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保小不保大」。
健保資源有限,一直有專家主張「保大不保小」,與其給付小感冒等輕症,不如把資源留給癌症、罕見疾病等重大傷病。
長照2.0是福利政策而非保險,但以使用者需求來看,目前長照2.0服務只讓留在社區的輕、中度失能失智老人或身障者受惠;對於入住安養、養護機構的重度、極重度者,則不在長照大傘給付之內。
即使自費 等不到居服員
這樣的資源分配,往好處看,是延緩失能失智,減少照顧需求;但就社會公平而言,同樣是納稅人,社區居家服務無法照顧的重度需求者,卻被政府的長照2.0摒除在外,真的符合公平正義嗎?
「我也想使用政府的長照,也想讓媽媽在家安老,但是居家服務派不出人來。」已婚的蕭梅說,母親退化後,照管中心原本給一周兩次各一小時服務;後來母親愈退化,居服時數已不足,但即使願自費,延長服務時數,「照管中心說沒人,派不出居服員了。」送機構或請外勞,是剩下的選擇,但都不在政府給付內。
無法補助 除非中低收入
「長照機構補助」,今年編列二點四七億元,目前住機構的被照顧者約十萬人,如果平均分配,每人一年分得兩千四百七十元,大概只能支付一到兩天的住宿費。但實際上,除非是中低收入戶,無法獲得政府補助。
衛福部設定,低收入戶和中低收入戶中的重度失能者,可以補助機構費用,今年的標準是最高每月不超過二萬一千元。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第明說,只要有一些存款,加上住的是自己的房子,就不可能拿到補助。
外籍看護 專業能力不足
五十一歲的李翠屏月薪三萬五,和女兒在台北租屋。她四年前把中風的養母張芫荽從嘉義接來,住進北市的護理之家,李翠屏靠著媽媽退休金加上自己收入苦撐。李翠屏說,機構社工告訴她,如有中、低收入戶身分,就可補助一萬多元。但她打一整天電話,一轉再轉,答案卻是:「媽媽戶籍在嘉義,住台北的機構無法獲得補助。」
原本預定媽媽的兩百萬元可以支撐五年,沒想到三年多就花光。今年起機構月費再漲三千元,她估算最多只能撐到年底,接下來她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要不要請個外勞?」家中有人需要照顧,可能是大多數人心中浮出的第一個念頭。畢竟月付二萬多,就有人力廿四小時服務。
陳大哥照顧中風失能的太太十九年,前後請過七位外籍看護,每次新人進來頭半年,基本上都在「新生訓練」,還有一位第二天就逃走。陳大哥不怪逃跑外勞,畢竟照顧失能者需要專業,事先沒受過訓練,真的不知如何照顧。
照顧悲劇 一件比一件慘
草屯療養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沈政男說,「付不出錢而搬出機構的案例,這些年看多了」。他質疑,全世界實施長照制度的國家,沒有不把機構照顧列為給付項目,「因為需要全日照顧的家庭,才是最水深火熱的家庭」。
每有照顧悲劇見諸媒體,沈政男就投書、在臉書上貼文:「照顧殺人一件比一件慘絕人寰,如果蔡政府執意機構照顧排除在長照之外,我會一直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