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局在去(2018)年9月,接到民眾陳情,指有銀行理專引誘客戶「借錢買保單」,金管會金檢後抓到不只1家銀行有此情況。然而,這種理財操作模式,恐怕會讓保戶面臨5大風險,甚至血本無虧!
有理專勸誘客戶將房子抵押貸款,去買投資型保單,同時為規避「禁止借錢買保單」法規紅線,還特意將客戶貸出的錢先撥到其他銀行,再轉匯扣繳保費的帳戶供保險公司扣款,繞道製造「斷點」。
理專的操作模式
這種讓客戶借錢買保單的行為,早已不是密秘。儘管保戶投保的金額、標的或計價幣別不一,但基本上萬變不離其宗的操作模式如下:
一、 保戶不是直接投資各種共同基金,而是透過投資型保單,設定將保費投資在保單選定的「類全委帳戶」中的指定月配息基金上。
二、 保戶購買保單的保費,可能是來自於「房屋貸款(理財型房貸)」,也可能來自於「保單貸款(一般來說,保單貸款成數最高是保單帳戶價值的6成左右)。
5大血本無虧的風險
因此,只要保戶選擇這樣的投資買賣時,就一定會面臨可能的風險如下:
首先,保戶買的不是基金,而是透過投資型保單連結「月配息基金」,所以,保單就算沒有任何投資手續費,也一定有與保單相關的費用。其中,包括了保險成本、保戶要獲得相關身故、全殘保障(變額壽險或變額萬能壽險)的危險成本、每月的行政管理費用,以及每年超過一定次數的轉換或解約費用,以及選擇類全委帳戶(類似投資代操)的成本…等於投資人還沒有獲利,就先被扣走一筆錢。
其次,由於保戶所買的保費,全是「借」來的。所以,風險具有「加乘」效果。因為光是投資風險,恐怕已不小,一旦再用高槓桿的方式進行投資,其風險則是具有「加乘」效果。
再者,借錢也要支付成本,而此一成本,會降低原本的投報率。不論投資是賺或賠,全都需要繳交利息(包括房貸及保單借款)。如此,原本預期的高投報率,也將跟著「縮水」。
第四,小心保障會突然不見!一旦保單帳戶價值縮水,低於保單借款的最高上限,保戶就要補繳錢;假設不補錢,保單就此失效。簡言之,不但沒有保險保障,過去投資的本金也一併「沒了」,甚至還會更欠銀行一筆房貸費用。
最後,由於這類保單的計價幣別是「外幣」,因此保戶必須自行承擔相關的匯損風險。
正因為這種「借錢」的方式,是非常高槓桿的操作,又不能「保證」讓每一位投資人都「永遠賺到錢」。所以,保險夥伴更應該藉此機會提醒保戶,一定要避免這種「借錢」的操作模式來購買保單,以免想要的報酬沒有拿到,反讓保障歸零,又肩負一大筆負債。
至於想要用連結月配息基金的投資型保單,來增加自己退休金的民眾,最好要先行確認:這筆錢所換得的固定配息收入,只能算是「錦上添花」,不能當做全部退休金。因為,配息有可能吃到本金,特別是配息率越高的,越有可能如此。
【新聞摘要及連結】保險局去年9月就接到民眾陳情,指有銀行理專引誘客戶「借錢買保單」,金管會金檢後抓到不只1家銀行有此情況。銀行局表示,這違反銀行內稽內控,依照法規最重可罰到千萬。(新聞連結)(新聞連結)
《延伸閱讀:不只一家! 理專誘導客戶借錢買保單罰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