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資產池「裝個水龍頭」 儲蓄險魅力在這
儲蓄險的話題持續熱議,台灣人愛買儲蓄險,多年來國內20多家壽險公司,家家都被允許賣儲蓄險,買儲蓄險早成為台灣人的「全民運動」。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系主任彭金隆的家人也買儲蓄險。彭金隆說,金管會管理儲蓄險,雖有其必要,但儲蓄險不該被「妖魔化」;主要是因為市場遊資過多,
但去化資金管道太少,才讓這麼多民眾愛買儲蓄險。
但到底儲蓄險有什麼魅力,讓台灣民眾愛不釋手?未來又將怎麼變化,我們劃出四大重點:
1、儲蓄險兩大訴求,還本、增額
所謂儲蓄險或類定存保險,就是「儲蓄性質重、但保障成分低」的保單。如何判斷是否為儲蓄險,可看保單名稱有無兩個關鍵名詞,一是「還本」、另一是「增額」。
早年這些重儲蓄、輕保障的保單,又稱做養老險,例如6年滿期還本養老險,就是張標準的儲蓄險。接著市場開始拚「增額」保單,標榜繳費期間或繳費期滿,保額會依單利或複利增值。增額保單的儲蓄性質也相當重,且因為「不用還本」但保額可以「越滾越大」,部分增額險的「IRR(內部報酬率,即客戶解約時拿到的解約金,相較於總保費的年化收益率)」甚至比還本險還漂亮。
近年因為保單預定利率越來越低,傳統壽險保費太貴、賣不太動,業者改推利率變動型保險;利變保單設計若有「還本或增額」功能,也被視為儲蓄險。
2、儲蓄險可累積資產,達成財務目標
這麼多年來,很多人應該都買過這些標榜「還本或增額」的儲蓄險。磊山保經執行業務副總鄭芳齡說,就資產累積角度看,儲蓄險訴求的「還本」功能,可讓客戶完成不同的財務目標;例如保戶可藉固定領回的生存還本金累積一筆資產,拿來買房買車、做為子女教育費用或安排退休。
鄭芳齡去年曾為一名47歲高資產客戶,規劃一張繳費10年的還本美元終身壽險;保戶每年投入約150萬台幣,滿期後每年可領約60萬台幣到終身。鄭芳齡形容,這張保單就像在既有資產池中「再裝一個水龍頭」,未來每月可流入5萬資金;在退休準備大半必須靠自己的年代,這樣的配置應會讓人活得更有品質。
錠嵂保經新竹營業處執行處經理劉大維建議,若為退休準備買儲蓄險,越早做越好;他幫一名30歲保戶規劃購買繳費20年的美元利變還本險,目前宣告利率3.8%。保單設計是保戶65歲退休時,每年可領回總保額24%。劉大維說,30歲保戶現在每年投入4,197美元,65歲起每年可領8,226美元,相當每月可領2萬多台幣,可能比勞保給付還好。 但若是45歲保戶買同樣保單,現在得投入7,305美元,65歲後每月才能領到2萬台幣;可見儲蓄險雖有還本給付功能,但時間才是關鍵。
3、明年壽險門檻新制,短年期儲蓄險將「被消失」
壽險新契約保費收入 (FYP)已連續7年破1兆大關,去 (2018)年更衝上1.38兆;金管會保險局統計,民眾愛買的儲蓄險保費進帳已占FYP的54%,以去年來說,民眾就花高達7,000多億在買儲蓄險。
但儲蓄險大賣,除讓壽險公司陷入吞下大量保費,去化不易的窘境,另方面凸顯民眾人身保障可能不足;尤其很多儲蓄險「前端」、例如前6年幾無保障可言,保戶投保後若在6年內身故,大多只能領回已繳保費加計利息。
金管會因此打算自明年起,針對傳統壽險 (包括利變保單),加設「壽險死亡保障占保單價值門檻」。簡單說,壽險業者還是可以賣有還本或增額功能的保單,但每張保單的「死亡保障比率」須大幅提高;保單的「死亡保額/保單價值準備金」須超過100%,現有儲蓄險幾乎都不到100%。
目前保險局規劃中的門檻比率雖未出爐,但年紀越輕 (因為更需要保障且壽險保費較低)該比率一定越高,例如可能是120%或130%,年齡越大、比率會下降。由於不少人認定「好的」儲蓄險,就是「壽險保障成本越低越好、繳費年期越短越好」,金管會加設門檻後,市場也預期,儲蓄性質最重的躉繳和2、3年期繳的短年期儲蓄險,明年在新制下,將「被消失」。
4、IRR、還本率大跳水
目前儲蓄險銷售既比拚IRR,若是還本險,還會看「還本率 (生存還本金占所繳保費比重。例如繳費100萬、每年領2萬,還本率=2%) 」。在明年壽險門檻新制下,IRR和還本率「全數有壓」。目前宣告利率2.7%的台幣利變增額壽險保單第20年度末IRR還有2%,明年鐵定大跳水,可能只比銀行2年定存利率 (約1.11%)和公債殖利率稍高。
學者還是認為,買保險,應該回歸到保障本質。彭金隆說,保險公司的功能「是保障、不是保證」,壽險業者本來就不該賣太多「無限保證 (例如保證領回到終身)」的產品,畢竟大環境可是無法保證,若投資市場再來一個「股匯債三殺」局面就很難掌握了。
《延伸閱讀:不只官員愛買儲蓄險 看看藝人怎樣保險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