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陳代謝快慢是決定易胖或易瘦的關鍵之一。粉領族筱薇不是特別胖,就是有點肉肉的,不過她的食量並不大,她因為怕胖而將每餐的食物攝取量降低,好一陣子也不再碰油炸物、蛋糕點心或跟辦公室同事一起訂含糖飲料。不過即使用心控制食物內容與攝取量,她還是沒有變瘦,反觀公司裡吃得比自己還多的同事,卻始終能擁有纖細的好身材。筱薇不禁感嘆,「這根本是體質問題!」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說,體質的確會影響易胖或易瘦,臨床上的檢查可以發現,一般而言,體態較纖瘦的人,其交感神經活性較高,反映在生理機制上可能是心跳較快、呼吸較快、血壓較高、體溫較高、新陳代謝較快等,個性比較有活力或容易焦慮緊張;體態較肥胖的人則剛好相反。因此,提升新陳代謝速率是打擊肥胖的方法之一。
有氧運動可促進全身的新陳代謝,無氧運動如重量訓練、跑步衝刺則能增加肌肉量,由於肌肉組織的代謝速度比脂肪高,因此讓肌肉比例提高,整體的代謝速度就會隨之提升。
脂肪細胞的代謝速度較慢,脂肪細胞比率越高,整體代謝情形就會較差。不過,脂肪細胞可細分白色脂肪細胞與棕色脂肪細胞。
蕭敦仁說,白色脂肪細胞分布在皮下與內臟周圍,代謝速度較慢,其功能是儲存能量;棕色脂肪細胞在嬰兒時期的比例較高,棕色脂肪細胞中的粒線體較多,能消耗過剩能量並轉換成熱能,藉此保護嬰兒維持體溫,近來有研究顯示棕色脂肪的增加可降低血糖與肥胖。不過隨著年紀增長,棕色脂肪細胞的比例就大幅下降。
如何增加成人體內棕色脂肪細胞的比率,是近年學界努力目標。蕭敦仁說,有研究者猜想,身處較寒冷地方的人,他們的身體可能會自然增加棕色脂肪細胞的量,以產生足夠熱能來維持身體的核心溫度,因此曾有一項實驗,讓受試者每次進到實驗室中保存檢體的冷凍室,每次進去約三分鐘,一段時間下來,果真發現這群受試者體內的棕色脂肪數量增加了。「依此類推,理論上,如果每天可以到三溫暖的冷水池泡上三分鐘,長期下來體內的棕色脂肪數量應會隨之提升」。
運動合併飲食對於減重的效果最佳,不過許多人在飲食上常有錯誤迷思。蕭敦仁說,許多減重者選擇不吃早餐,但下一餐可能吃得更多,因此一般建議三餐飲食均衡,早餐可相對吃得較豐盛、晚餐則攝取較低熱量。另外,每周減重以0.5公斤為原則,大約要減少攝取3500大卡的熱量,可自行換算所需的飲食與運動量。
•有效減重,可以這樣做
飲食
1.若每周減0.5公斤,每天飲食熱量應減少500大卡
2.增加蔬果攝取
3.以全穀類代替精緻澱粉
4.減少油炸、甜食、加工食品
5.飲食均衡,早餐可吃得最豐盛、晚餐攝取較低熱量
運動
1.18-39歲年輕人每周宜有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
2.40-60歲中年人每周宜有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
3.肥胖者的運動量宜更大,且可增加肌力訓練
註:中等強度運動即能讓呼吸心跳加快、微微流汗但不覺辛苦的運動。
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